在大連天正實業位于大黑石的養殖基地,跟周圍眾多慢悠悠漂在池子里的河豚魚不同,有兩個池子的魚顯得格外顯眼—他們不僅體型較大,而且游動速度極快,以至于記者幾次想用網撈上一條看個端詳都未果。這些特別的魚有一個在很多釣魚愛好者聽來會十分激動的名字—黃鰷鰤。不久的將來,這兩個小小的池子,或許將是中國黃鰷鰤養殖產業的起點。
在大連每年5~6億元的魚類養殖市場上,不溫不火一直是多年以來的狀態。然而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隨著幾家不安分的水產企業把一下小品種養殖放大,或者是將傳統技術條件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幾條魚養進水池,大連魚類養殖的一池春水正在泛起波瀾。
黃鰷鰤“游”進水池
在釣魚愛好者的圈子里,黃鰷鰤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名字。這種經常在黃海北部出沒的魚類,以其游速快,身強力大,很難被釣到而被眾多垂釣愛好者所癡迷。在這個圈子里,誰能釣上一條大個的黃鰷鰤,就會成為新聞迅速傳遍整個圈子。而據大連釣魚協會秘書長劉笑軍介紹,因為大連長海縣是黃鰷鰤經常出沒的區域,每年夏季,有大量的外地釣魚愛好者,僅僅因為想釣到一條黃鰷鰤而遠赴大連。
如今,這條只能在野生條件下出沒的黃鰷鰤卻被養進了大連水產企業的養殖池里。大連天正實業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劉圣聰向記者表示,黃鰷鰤以往是日本餐桌上的美味。從2000年開始,天正開始在大連海域采苗,經過兩個月暫養之后將黃鰷鰤的中間魚(相當于大苗)銷往日本。由于飼養技術所限,國內一直沒有人工養殖。“2012年底,我們開始將國內市場作為重點市場,一邊從日本進口黃鰷鰤魚片,開拓其國內的食用市場,一邊進行人工養殖的技術突破。”劉圣聰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黃鰷鰤主要以生魚片的方式在國內一些高端超市及日本料理店銷售。大連天正實業銷售經理胡斌記得,剛剛開始推介黃鰷鰤時,國內市場反應并不強烈。“2013年上半年,銷售似乎都沒有什么起色。”胡斌說,但是,就在餐飲市場普遍不被看好的2013年下半年,進口黃鰷鰤魚片的銷售卻突然強勢上揚,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的客戶紛至沓來,訂貨數量激增。“餐飲市場的普遍低迷,使得餐飲企業急于尋找一些新的口味來刺激市場,黃鰷鰤的出現恰逢其時。”胡斌說。
在大黑石的養殖廠內,劉圣聰向記者介紹,以往黃鰷鰤之所以難以實現人工養殖,主要是其對水溫的要求比較高。“黃鰷鰤是洄游性魚類,生長在18~22攝氏度的水溫,對水質要求很高。”他告訴記者,正因如此,大連附近海域冬季10度左右的水溫根本無法滿足黃鰷鰤的需要。大連海洋大學姜志強教授在天正的養殖基地進行了多年的魚類養殖研究,他用循環水養殖的方式實現了黃鰷鰤養殖的突破,目前已經獲得成功,明年可以實現規模養殖。記者了解到,目前,進口黃鰷鰤魚片以凍品售賣,售價在每公斤150~180元左右,如果本地養殖上市,可以實現鮮魚上市,無論從口感和新鮮度上都將更具有優勢。
三文魚大連產?
每隔一段時間,山東一家餐飲食材供應商都要遠赴大連莊河,采購一種魚—三文魚。他們運走的不是大家印象里冰鮮的進口三文魚,而是在當地仙人洞鎮養殖的大連產三文魚。
在仙人洞鎮馬道口冷水魚養殖場,負責人孫德久向記者介紹他的三文魚養殖時滿是興奮。三文魚一直是人們熟知的美食,更是日本料理店的“主料”,價格不菲,當然口感更鮮香。孫德久的自豪感也正源于此,他告訴記者,國內絕大多數的三文魚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冰鮮產品,目前價格至少要在每公斤120~140元左右,但是在他們的養殖廠里,人工飼養條件下,三文魚的售價僅僅在每公斤80多元。“所以根本不愁賣,我們現在規模還比較小,沒等出成,魚就已經被訂走了。”
其實,跟上面說到的黃鰷鰤一樣,多年以來,國內對三文魚養殖由于技術及水質等原因,一直處于空白。孫德久與合作伙伴從丹麥直接引進了純種三文魚的魚卵,自己進行孵化,目前已經實現了人工孵化的成功,從而奠定了三文魚養殖成功的基礎。“目前我們在綏中有20萬尾的魚卵已經孵化成功,6月初育苗就可以結束。”孫德久告訴記者,從引種到飼料,從水質選擇到生態養殖,三文魚的國產化過程,完全按照國外最先進的標準在實踐,這是其養殖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三條魚的突圍
“目前我們最大的問題還是規模不夠,”孫德久向記者坦言,自己的企業從不做廣告,也沒有任何宣傳,但是現在企業最大的問題不是賣不出去,而是產品不夠賣。“因為此前一直在試養的階段,規模確實不夠,”孫德久說,聽說,一線城市的大型供應商,每天三文魚的銷量都在幾噸甚至十噸左右,但自己的基地,現在每隔一段時間才能形成1噸左右的產量。因此,未來,他們還想在周邊的一些廢棄的海參圈等地繼續擴容養殖規模。
“其實,大連水產養殖領域,魚類養殖一直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色,”大連海洋與漁業局養殖處處長梁忠德向記者介紹,蝦夷扇貝、海參、鮑魚、海膽等海珍品價格比較高,加上大連有比較好的自然條件,因此,不少水產企業比較熱衷于這些品類的養殖,而對于魚類養殖,由于大連地區水溫的限制,一直以鲆鰈類及河豚為主,僅河豚一個品種,產量就在5000噸以上。梁忠德透露,去年大連魚類養殖總量在6480噸左右,產值也只有5億多元。“事實上,多年來,大連魚類養殖一直在5~6個億元的規模,”梁忠德表示,這不僅與已經達到百億元產值的海參產業無法比擬,與蝦夷扇貝等產業相比也相去甚遠。但是,現在,這種局面正在得到改變。目前,如獐子島的鱘魚產業,在大連之外的產地尋求新的增長;三文魚從國外引種,國內實現規模化養殖;黃鰷鰤在自然海域采苗,完成人工養殖……這些新的魚種養殖突破,或將成為大連魚類養殖產業整體激活的突圍起點。
來源:新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