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造茶大產量、高效率的攻勢下,手工茶能否守住最后的一席之地?世界葡萄酒業也曾出現過機械制造與手工制造的交鋒,最終以雙贏告終。這種情形會在鐵觀音產業中重現嗎?
機造茶的擴張
“五一”期間,正值安溪鐵觀音春茶上市,到安溪采購茶葉的客商大幅增加。
盛世三和茶業的全自動生產線,開足馬力。該生產線是盛世三和去年8月投資近千萬元引進的。
工人先往進青槽“喂”茶青,茶青經過分青設備進入輸送帶,再被均勻地分散到曬青設備。曬青設備上,每隔幾米都裝有遠紅外裝置、吹風機。
曬青完成后,茶青被輸送到儲青房進行攤青,充分發酵后進行反復搖青,茶葉就進入到殺青環節。茶葉經電磁和微波殺青后,自動揉捻成型,烘干,成為初制鐵觀音茶。
“整條全自動生產線實現茶葉原料全程不落地,且僅需5人操縱,節約了80%的人力成本。”盛世三和副總吳曉新介紹,該條生產線能日產1噸烏龍茶,足夠供應盛世三和全國200多家連鎖店。
此外,該生產線中的自動曬青房,通過遠紅外、熱風等
技術來模擬晴天,可對茶青進行全天候加工,即便是雨天、多露水等傳統制茶工藝理論認為不宜制作茶葉的天氣,也能生產茶葉。
不光是盛世三和,智能自動化茶葉生產線已在安溪大中型企業逐步推廣,如八馬茶業、大自然茶業等都已陸續引進,高鼎觀光休閑茶莊園也已計劃安裝。
大自然茶業高級顧問楊寶榮說,生產線的使用,使茶葉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很清潔,而且可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手工茶的品質與制茶師傅息息相關,與之相比,自動化茶葉生產線的產品在顆粒、色澤、口感等質量指數上更為穩定。
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小型企業和散戶采用的主要是殺青機、包揉機等單一機種,形成半機械半手工的局面。
手工茶的堅守
茶機械不斷滲透,機造茶來勢洶洶,但仍有不少人對手工茶情有獨鐘,并堅守著這塊陣地。
陳兩固,安溪縣2012年評出的15名制茶工藝大師之一,數十年來堅持純手工制作鐵觀音。他創立了兩固制茶大師工作室,這也是國家級非遺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首個傳習所。機械在此沒有立足之地,制茶師傅堅持“看天做青”“看青做茶”,眼觀、鼻嗅、手觸,主導著茶葉生產的全部過程。
“與機器制茶不同,手工制茶對天、地、人更為講究。”陳兩固說。
他認為,手工茶對茶青的要求更高,“要在晴朗、中溫的天氣,于中午12點到下午3點半間,從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采摘茶青”,這樣制出來的鐵觀音才是最好的。
而茶青從山上采下來后,曬青、晾青、搖青、炒青、揉捻等環節都靠手工完成,制茶師傅必須對茶青特質十分清楚,要調動口鼻耳舌手,掌控制茶的火候,觀察茶葉在炒制過程中的變化。
楊寶榮認為機造茶的質量更穩定,陳兩固則對手工茶的質量更有信心:“與機造茶相比,手工茶色澤更油潤,顆粒更完整,湯色更金黃明亮,口感更單純清淡,香氣濃度更高,回甘效果更明顯。”
魏蔭茶業負責人、傳統手工制茶的實踐者和傳承者魏月德,對陳兩固的觀點表示認同:“手工茶是會說話的茶,每家茶農的炒品都不同,一喝就知道是誰家的茶。人的手,賦予每一滴鐵觀音藝術感。”
雖然產量不如機造茶,但手工茶價格更貴、利潤更高,這正是德峰茶業負責人王輝陽堅持手工制茶的最大動力。“我手工制作的茶,價格是機造茶數倍。茶葉一出來,就被在家中蹲守等茶的資深茶人搶購一空。”王輝陽說。
葡萄酒的預示
機械制造,還是手工制造?其實,世界葡萄酒業比安溪鐵觀音更早面臨這一問題。
英國葡萄酒作家休·約翰遜將葡萄酒生產國家一分為二:美國、澳大利亞、南非等采用現代機械技術釀造葡萄酒的國家為“新世界”;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崇尚傳統手工工藝釀造的國家為“舊世界”。“新世界”對大眾消費市場份額的占有率節節攀升,而“舊世界”則牢牢握住奢侈品市場份額,兩者共同將葡萄酒成功推向全世界。
業內人士認為,葡萄酒“新舊世界”的發展,預示著安溪茶未來的方向。表面看,機造茶似有取代人工茶之勢,實則不然。兩者面對不同的目標顧客群,可并行不悖,完美共贏。事實上,包括八馬茶業、盛世三和在內的諸多大中型茶企,目前也都堅持“兩條腿走路”,一邊用高效的生產線生產大眾化產品,一邊用傳統工藝制茶以滿足高端市場的需求。
只不過,無論機造茶還是手工茶,均有各自亟待破解的瓶頸。
近年來,安溪鐵觀音機造茶線上井噴式銷售,引起天貓商城食品類目高級專家謝茂林的關注。他認為,流水線生產具有大批量、低成本的規模效應,可以量取勝,獲取成功,但流水線生產方式容易忽視顧客的個性化需求,企業若無差異化產品,這種成功將是不可持續的。
“事實上,差異化生產不意味著排斥機械化,不意味著重返手工作坊,機造茶也可實現小批量、多品種,但這就對茶機械提出更高的要求。”謝茂林說,“現有的茶機械,還較難滿足這種差異化需求,亟待創新。”
至于手工茶,陳兩固認為,大師做大,才能贏得消費者,立足市場。“‘大’并不是指規模,而是指品牌。”陳兩固說,“并非每個手工作坊都能成為品牌。”
如何做大?陳兩固認為:“首先,要自身工藝精湛,并占有優質茶青資源;其次,制茶技藝代代相傳,這是一種文化傳承,要懂得利用這種文化進行營銷。”
采訪手記>;>;>;
工具與靈魂
傳統的手工制作因生產周期長,產量少,限制了供應的數量。沒有被滿足的需求,為機器生產提供了機會。
手工茶對制茶師傅的技術要求高,甚至還受到天氣條件的影響,產量有限。在此背景下,機造茶應運而生。
從誕生之日起,機造茶走的就是大眾路線,它擺脫了對人、對天氣的依賴,實現了鐵觀音的大批量生產,產品價格相較手工茶低廉、親民,更符合大眾的消費水平。
機造茶能彌補手工茶的不足,但自身也有短板,它難以達到傳統手工藝那種用心打造的境界。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百年代代相傳的手工工藝,才是好茶的靈魂,而茶機械只是茶葉生產的幫手。
可以這么說,機械制造讓更多普通大眾有機會喝上鐵觀音,手工制造則讓鐵觀音的傳統精髓得以傳承。手工茶讓鐵觀音穩穩當當走到今天,而機造茶則讓鐵觀音在市場上走得更遠。
機器與手工的博弈,并非起于葡萄酒,也不會終結于鐵觀音。業者既要懂得運用現代生產工具,又要努力保留傳統工藝之靈魂,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來源:福建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