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島、崆峒島海域水色蔚藍,營養鹽豐富,海產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是煙臺市主要的海水養殖區域,也是我國水產業開發比較早、相對發達的地區。今年,在全區“才智首善?和諧芝罘”人才服務基層工程實施過程中,芝罘島街道突出“科普啟明”行動這一重點,結合自身優勢,借才借智助推海島漁業發展,收到顯著成效。
拓寬科技和人才合作空間,提高漁業的科技含金量。街道加強與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在崆峒島設立了“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崆峒島科研基地”,依托其骨干技術力量,合作研發的“刺參優良新品系的選育與構造”項目,經過權威專家評審鑒定,成果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廣普及后,將大大提高周邊良種覆蓋率和生產效率,促進刺參養殖產業升級。同時,街道促進海洋產品研發,在提升煙臺海和食品、煙臺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的同時,促進與高校生命與科學研究機構合作,在島上設立科學實驗和新產品研發中心,進行海洋資源開發的實用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研究,著力培育海洋保健食品、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新興產業,拓寬海洋生物資源的加工領域。
街道還全面開展漁業技術培訓,聘請科研院所、科研基地、高等院校以及漁業管理部門的專家,定期對漁民進行科學育苗、養殖、防疫等方面的系統培訓。今年,已培訓漁民600多人次。成立了科技人才扶持小組,對重點養殖戶實行一對一上門服務指導,幫助上規模、上水平,成為轄區漁民的堅強后盾。
加大安全生產保障力度,提升海上安全系數。街道首先是對漁民進行安全培訓,結合船舶年審、發放燃油補貼、伏季休漁期,辦事處聯合漁業監管部門,不失時機地對轄區漁民進行航海基本知識、船舶操作、船舶避碰、應急自救等方面安全生產知識的培訓,受到漁民歡迎。再是提升硬件設施科技水平。島上370余艘漁船,全部配備了ais船載終端設備和“水上漂”cdma定位手機,每艘漁船不但有了自己的“電子身份證”,而且船舶之間還具備“互見”、動態定位、信息傳遞等功能,一旦在海上發生意外,救助部門可迅速鎖定具體方位及時施救。辦事處還聯合區海洋與漁業局、區安監局、邊防大隊等部門舉辦海上應急救援演練活動,有力的提高了海上事故應急反應處置能力。
來源:煙臺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