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的轉暖,喝著啤酒吃海鮮的人越來越多,鮮美的蛤蜊、扇貝等貝類更是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不過 ,貝類雖好吃,卻容易引起中毒。因貝類濾食有毒藻類后,毒素會蓄積在體內,尤其在夏秋季節赤潮發生時,相應海域貝類體內毒素增加迅速,造成貝類毒化嚴重。對此,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發布警示信息,提醒市民注意餐飲安全,食用貝類出現疑似中毒癥狀,應盡快就醫。
據了解,貝類毒素中毒主要有麻痹性貝類中毒、腹瀉性貝類中毒、神經毒性貝類中毒、失憶性貝類中毒,其中以麻痹性貝類毒素對人危害最大。麻痹性貝類毒素存在于扇貝、貽貝、蛤等雙殼貝類中,其中毒潛伏期較短,以神經系統癥狀為主,初期癥狀主要有口部麻痹、刺痛,腸胃不適如嘔吐、肚瀉,嚴重者會出現吞咽及發聲困難,甚至因呼吸麻痹死亡。目前還沒有針對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的特效解毒劑。
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提醒,個人加工或在外就餐食用新鮮貝類時,要除去腸腺等內臟。最好不食用蒸煮貝類的湯汁。盡量避免一次食用大量貝類。食用貝類后如出現疑似中毒癥狀,要盡快就醫。發生群體性食物中毒的,應向當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報告。
食品生產和經營者,應該注意海洋與漁業局等相關部門發布的海域赤潮信息,不要捕撈、銷售、加工制作有毒赤潮海域的貝類。加工貝類時,要除去腸腺等內臟;餐飲業加工貝類時,最好棄掉蒸煮貝類的湯汁。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發生食用貝類中毒的應及時向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報告。
■相關鏈接三招避開貝類安全隱患
貝類是市民餐桌上常見的美食,那么應該怎樣避開貝類安全隱患,放心享受美味呢?市食藥監部門的專家為市民支了幾招。
不吃內臟。重金屬等污染物容易富集在貝類生物的內臟團中,而肌肉中的重金屬含量最低。因此,只能吃貝類的肌肉部分。“看顏色”是較簡單的判斷方法。打開殼后,略微發黑的肉塊多是內臟團。有些貝類內部有一根黑色的沙線,也不能吃。
挑外殼平滑的。相對外表疙疙瘩瘩的生蠔、扇貝等,蟶子、貽貝等外表干凈、平滑,附著臟東西少,相應污染也少。鹽水浸泡,充分加熱。烹飪前,先要把貝類放入食鹽水中“養”一段時間。這樣能幫助貝類排出各種毒素和沙子。然后,要用小刷子仔細清潔貝殼的表面。烹飪手法首選蒸、煮等,能徹底加熱、殺死細菌。加工時,要冷水下鍋,保證內外生熟度一致。燒烤的方法易造成受熱不均 、外熟里生,建議少用。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