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母親節,在這個“母親”應該受到無限褒獎的時刻,一個母親卻受到了很大范圍的爭議。那就是上周五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2》第四集《家常》中的來自河南的媽媽。為了女兒在上海學習中提琴,她背井離鄉,甚至婆婆重病都沒有回家看望。對于我們這個“孝字為先”的民族,這樣的故事多少還是有點傷心,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于“舌尖2”的討論。
第四集《家常》講述了很多普通的家常菜,這本應該是最能“喚醒”最多觀眾味覺的一集,卻遭到不止一位網友這樣的評論,“‘舌尖2’前四集里最差的一集”,甚至更有“三觀不正”的點評。想必這和那個為了女兒教育拋棄一切的母親有關。
片中的子鈺媽媽在鏡頭前的哭訴,讓觀眾感受到的是拍攝者更多的同情和包容。在孝字當頭的中國傳統觀念中,這有些難以讓人接受。《家常》的導演鄧潔在看片會上曾經介紹,子鈺所住的那個弄堂里有好幾家都有子鈺這樣的情況。不得不說,這是當下中國父母在教育問題上的畸形現狀——為了孩子的教育要拋棄一切。這也必然引發了人們爭論的——為了孩子,放棄了對長輩的責任和義務,難道技能的學習就遠遠大于基本的做人道理的學習?更值得探討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和片中的上海紅燒肉沒有太多關系,這樣的選擇也難怪一些觀眾難以理解。
其實,“舌尖2”從播出以來就一直受到“美食變少”的話題困擾。通過美食講人物,是總導演陳曉卿從第一季就堅持的態度,用他的話說,“在第二集中,我強化了這一點。”所以依舊期待美食的觀眾,就稍顯失望。
如果希望做成一個給大眾能接受并且喜歡的紀錄片,社會主流價值觀和觀眾口味確實是要考慮的一個問題。相比來說筆者更喜歡第三集《時節》中對“切糕”的處理——只談美食,不留觀點。
來源:北京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