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糧食實現連續9年增產,且連續6年穩產1萬億斤以上。畢美家告訴記者,未來農業部將創新科技推廣平臺,增強新一輪糧食增長驅動力,特別是深入推進高產創建,大面積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2012年,我國糧食實現連續9年增產,且連續6年穩產1萬億斤以上。在這個人口逼近14億,耕地面積僅約為18億畝,且優質耕地極少的國家,實現糧食增產確實不易。那么,在高起點、高基數之上,“九連增”是如何實現的?在氣象災害、生物災害頻發多發重發的情況下,在成本上升和國際市場波動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糧食連年增產的支撐是什么?“九連增”后,我國糧食還有增產后勁嗎?增產的空間又在哪里?
政策與投入支撐“九連增”
“在2.5億多的農村青壯勞力離開農業、城鎮化大量占用耕地的情況下,實現‘九連增’實屬不易。”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畢美家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這樣坦陳。在他看來,連續9年的大豐收,就像跳高運動員一樣,越跳越高的同時,成績提高的空間和難度也越來越大,大家在充滿信心的同時,壓力自然也不小。
中國糧食連續6年總產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并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9年增產。畢美家指出,這是政策與投入、科技支撐、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行政推動等多種要素聚合、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則是持續的穩糧政策與不斷加大的投入力度。”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