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江蘇省興化市釣魚鎮農技站長、雙超鴨田稻米合作社理事長李德劍,收到了國家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北京五岳華夏管理技術中心發來的“有機產品認證書”。“認證書”表明,李德劍租地種植的300畝鴨田稻米基地及其鴨田稻米,分別被認證為“有機產品種植基地”和“有機產品”。
“有機稻終于種出來了!”李德劍高舉著“有機認證書”,布滿皺紋的臉上像綻開了一朵花。
2007年,日本水稻專家在興化市荻垛鎮采取“稻鴨萍”共作模式種植有機水稻,引起了李德劍的興趣。“有機稻米是米中的頂級,質量高、價格也高?,F在有機水稻生產模式就在眼前,我一定要學習、嘗試。”2008年秋后,李德劍和站上3名農技員以每年每畝900元的租金,流轉成片農田300畝試驗種植有機水稻,并組建了興化市雙超鴨田稻米專業合作社。
2009年5月中旬,按照“稻鴨萍”模式,將種植作綠肥的青麻菜覆田漚制,然后栽上水稻、投萍放鴨。“可是,稻田的病蟲害非常嚴重,靠鴨子捕蟲根本無濟于事,眼睜睜地看著水稻被病蟲害一天天地吞噬,心里像針扎一樣的疼痛。”李德劍回憶當時的情景說,他快挺不住了,腦海里浮現的全是農藥。
理智戰勝了情感。李德劍最終沒有用藥。當年11月,水稻收獲,單產僅400斤,碾成米,不足270斤,賣了900元,僅夠抵算農田租金。大賬一算,畝賠本200多元。
2010年,鴨田稻米基地通過了北京五岳華夏管理技術中心的有機食品轉換認證。“有機轉換認證的食品,其認證規格高于綠色認證標準,說明該合作社的鴨田稻米已超過了綠色大米的標準。”興化市農業局局長吳存發說。
去年5月初,北京五岳華夏管理技術中心已對該基地的土、氣、水等要素進行了有機稻米生產基地認證,10月,對在田水稻進行了有機認證。李德劍說,只要嚴格按照有機稻米的生產規程,基地一定能長出有機稻米來。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