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呂華當 / 文圖
原產于我國的大海馬等品種,由于養殖技術壁壘限制,幼苗階段養殖成 活率普遍較低,商業化利用成本高昂,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從美國引進的大 西洋品種美國線紋海馬,經過8代科研馴化,養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養殖成活率達80% 以上,目前已引入資金開展產業化養殖。
“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限于養殖和育苗,還計劃在未來時機成熟時開發 海馬深加工產品,結合科普教育、觀光 旅游一體化的項目,推廣海馬文化內涵 和挖掘其經濟價值。”作為國內第一個將海馬產業化養殖的企業家,廣東深圳 市佳悅通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再洪對 線紋海馬產業寄予厚望。
引種: 海馬新品種成功落戶
2007 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 究所林強博士赴美國佛羅里達理工大學 海洋學院深造,主攻課題就是線紋海 馬人工養殖技術。經過科研攻關,于 2008 年成功繁育出線紋海馬子一代, 并通過科研課題引種回國內試驗養殖, 成功實現了工廠化養殖。到 2012 年底, 該課題組已獲得美國線紋海馬 f8 代個 體,并構建了不同的海馬家系。 據專家介紹,美國線紋海馬是一 種廣泛分布于大西洋兩岸的廣溫性海馬種,其身體頸部和背腹部有白色條紋,尾部有白色圓點,頭冠較低,體色多變,可表現為橄欖綠、灰色、橘紅色、黃色、黑色等。線紋海馬是一種個體較大的海馬種,最大體長可達19cm,自然繁殖季節為每年5月至12月。捕食時喜歡尾部抓握住物體,雜食性。線紋海馬受精卵個體較大,1.5mm左右,介于三斑海馬(0.8mm)和大海馬(1.8mm)之間。最小性成熟體長為5.6cm。
來源:《海洋與漁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