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費”對海參行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造成市場低迷的同時也把海參行業隱藏的問題顯現出來。對行業經營者來說是個坎也是一條路,2013年是海參消費市場的轉折年。
“2013年是中國海參產業最難忘的一年。”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在第二屆中國海參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報告海參產業近況時展示了一個讓人難忘的事實——2013年7月,中國的蛟龍號深潛7000多米,撈到了3只海參。這其中因素,除了科學方面的原因也有商業原因有待業界同仁思考。自然捕撈僅占海參消費市場的一部分,占市場大頭的還是養殖的海參產業。
今年“三公消費”頻頻被業內人士端出來作為市場低迷的擋箭牌,海參作為典型的高檔水產品也逃不掉“三公消費”的影響,但是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三公消費”對海參行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造成市場低迷的同時也把海參行業隱藏的問題顯現出來。海參制品單一,經不起市場波折;海參產業規模急劇擴張,海參養殖背離可持續發展要求;北參南養的持續升溫,短期供大于求問題顯現;規范三公消費的系列措施對海參市場產生的長期影響等等問題都是需要海參業內人士共同去探討、解決。
7月18日,第二屆中國海參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也應勢在大連召開,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張玉香、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薛長湖教授、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厚剛等專家學者、企業家就海參行業的發展方向作了報告和討論。
產業現狀:20萬噸,300億產值
關鍵詞:重營銷 病害損失 國內主導
崔和:
國內消費的海參以養殖為主,總結一下海參產業特點:1、產值高,利潤可觀;2、大型企業多、品牌集合度最高;3、海參媒體宣傳、廣告、營銷超過其他水產產業。
2012年國內海參養殖的三個主要區域在市場上的地位是有差異的,遼寧作為重要的主產區,繼續主導全國的消費市場;山東作為最大的產區和銷區,影響全國海參產業整體走勢;福建作為重要的補充,起到緩沖、平衡的作用。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