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價是市民最為關注的話題。
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挑刺菜市場流通環節多:
市民習慣去傳統的菜市場買菜,同種菜品不同的市場價格差異大,但仍然有農民感嘆菜賤掙錢難。
昨日,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發布了《推動生鮮農產品(000061股吧)超市發展給力中山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調查報告(以下簡稱《調查報告》),對傳統農貿市場蔬菜流通環節多造成價格容易波動、城區市民買菜難、菜品加工種類單一等現狀進行挑刺。
針對層層加價的現象,調查隊建議優化農超對接模式,創建本地產農產品“直供專銷”到超市的模式。
挑刺一:規模少 加工種類少
調查報告中顯示,在調研過程中,有市民反映目前中山的農貿市場經營產品過于單一。
調研報告顯示,中山的農貿市場經營產品檔次低,技術含量少,主要以初級農副產品為主,已不能滿足消費者對方便快捷的凈加工生鮮食品的需求。
挑刺二:流轉程序多 菜價層層疊加
“以一塊生姜為例,市民在菜市場買回家,這塊生姜已經走過了5重的價格鏈。”根據中山國中調對農貿市場的調研報告,目前中山生鮮農產品流通主要依存于傳統的農貿市場。
數據統計顯示,中山共有200余家大小農貿市場。其中農貿市場不少業主文化程度較低,市場經營規模較小,采取短期購入短期銷出的形式,且流通環節過多。
一般的生鮮蔬菜的流通需要經過幾個環節呢?中山國中調相關負責人透露,這要經過六個市場主體:菜農—地頭收購商販—批發交易市場—送菜商販—農貿市場—居民消費者。在這層層的環節中,蔬菜的價格一步步提高,最終由市民購買,這個過程已經過了5次的交易,流通程序相當繁瑣。
調查人員表示,目前大部分生鮮農產品要經過多重環節才能到達市民的餐桌上,繁瑣的流通環節增加了農產品經營成本,使得農產品供給量的變動,影響了交易價格的波動,對市民日常生活飲食需求造成影響。
挑刺三:規劃不合理 城區買菜難
有市民感嘆買菜貴,但同時也有市民感嘆買菜難,這一現狀在中山城區尤為突出。
調查人員介紹,在走訪中,遇到了不少市民反映買菜難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規劃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隨著舊城改造,一部分老城區的小市場被拆除,致使附近的居民需要去更遠的地方買菜。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