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內大豆加工出現虧損,油廠難以從銀行開出信用證,中國買家已經至少在50萬噸美國和巴西大豆合同上違約,違約金額達到三億美元左右,這也是近十年來規模最大的違約事件。
行業消息人士周四稱,山東有三家公司未能支付進口大豆的款項,因為無法從銀行開出信用證。近幾周來,中國接連爆出銀行貸款、債券及影子銀行產品的違約事件,折射出中國信貸風險加劇,部分原因在于中國經濟增長有放慢的跡象。路透社對超過2600家中國企業的調查顯示,商品公司以及半導體和軟件公司的信貸違約風險最高。從銀行的角度分析,由于經濟增長趨冷,加上有跡象表明政府可能不會每次都出手攬下壞賬,中國的銀行開始對借貸對象嚴加挑選。
北京的消息人士稱,由于買家開不出信用證,有五到六船(巴拿馬型貨輪)已經到港的大豆無法卸貨;此外,還有五到六船在途的進口大豆也沒有信用證。一船巴拿馬型貨輪通常裝運5到6萬噸大豆。
中國是全球大豆頭號買家,進口量占到全球大豆貿易總量的六成左右。中國買家違約正值南美大豆供應上市,因此很可能遏制大豆價格的上漲行情。
周四,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期貨近期合約小幅下跌。上一個交易日,美國農業部在報告里調低了美國大豆期末庫存,推動大豆期貨創下去年7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ba)駐悉尼分析師盧克·馬修表示,需要面對的現實是,世界大豆價格要想維持這波上漲行情,就要得到中國大豆進口的支持。(中國違約)給大豆價格能否維持在目前的水平畫了一個問號。
中國違約50萬噸大豆合同,是2004年以來規模最大的違約事件。當時中國買家在30宗進口合同上違約,損失接近7億美元。
行業人士稱,一些違約的企業是利用大豆進口來獲得成本低廉的融資,因為信用證的利率只有2%,而且付款的時間得以推遲幾個月。中國今年大豆進口量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一些買家甚至不惜虧損重新賣出大豆,把現金投入更為有利可圖的業務。由于擔心中國經濟增長放慢可能引發違約事件迭發,過去兩年里中國監管機構已經要求銀行減少對那些產能過剩行業的融資規模,例如鋼鐵以及水泥行業。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