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最“經典”的醬菜代表之一的醬瓜,受種植面積逐年下降影響正在面臨斷貨。記者走訪市場了解到,由于多種醬菜原料價格上漲,導致六必居、天源等五十余種咸菜和醬料中,約有兩成零售價格上浮。
“家里老人愛吃點咸菜,點名要吃醬瓜,但我跑了幾家超市都沒買到。”市民王先生一邊抱怨買不到醬瓜,一邊在超市里咸菜專區轉悠,最終買了一份拳頭大小的腌黃瓜條“代替”醬瓜,一上秤,10多元錢!“好家伙,如今咸菜比鮮菜價格貴!”
記者走訪家樂福超市及六必居前門總店看到,最貴的一種咸菜是每斤55元的醬桃仁,還有長得像手榴彈的包瓜,每斤28元。六必居銷售部負責人崔先生介紹,在五十余種醬菜和醬料中,如今價格上浮的約有兩成,大概十多種,提價幅度在5%-10%。“比如干黃醬由原來每斤3.9元漲到4.3元,醬瓜由每斤8.5元漲到10元,俗稱‘熟疙瘩’的糖熟芥從每斤11元漲到13元,俗稱‘鬼子姜’的甜醬地姜從每斤8.5元漲到9.5元。”
至于漲價的原因,崔先生將其歸結為原料收購難。據他介紹,鮮黃瓜、苤藍、豇豆、甘螺的收購價都是連年上漲。此外受產地限制,很多制作醬菜的原料只能在某地收購,像乳瓜只在浙江收購,甘螺只在內蒙古收購,農民種的越來越少,收購價格自然提升。
他舉例說,“去年乳瓜原料收購價格整整翻了一倍,僅成本價就要每斤10元,但等制成醬菜產品,每斤零售價在15-19元左右。”崔先生說,雖然還得有人工、運輸、調料等成本,但因為醬菜本身是親民商品,價格訂高了消費者又不買賬,在雙重矛盾下,此次六必居的乳瓜瓶裝產品最終也只能提價20%。
記者注意到,北京人喜歡吃的醬瓜,近期在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多家超市六必居、天源專柜銷售人員表示已經斷貨一段時間了。對此現象,崔先生表示除了個別直營店還有一點存貨,要想吃這口確實要等到今年秋季了。
“按銷量計算,六必居原計劃每年從河北產區收200噸醬瓜,但由于種植量少,前年只收上來129噸,去年只收了75噸,市場缺口太大,肯定供不應求。”
據了解,老字號企業也不斷從內部消耗成本,例如通過二商集團集中配貨,通過大物流的方式內部節約成本。崔先生舉例說,像乳瓜原料成本雖然上漲了一倍,但散裝零售價卻沒有按這個比例加價,“屬于賠錢賣,但仍在保證市場供應,盡量讓市民吃的放心買得起。”
來源:北京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