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字型的水溝,防逃防鳥的綠色大網,稻田與稻田之間的田埂上都覆蓋著白色的薄膜……這就是跟一般稻田不太一樣的稻鰍混養田,混養田的主人陳小東告訴記者:“前不久上市的泥鰍賣到90元一公斤,畝產有1000多公斤,所以光賣泥鰍就能達到每畝銷售收入9萬元。”
陳小東是嘉興三羊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養殖泥鰍已經三四年,去年6月開始,他流轉了85畝土地,嘗試了稻鰍混養這種新模式。
以前養殖泥鰍產生的廢水基本不進行處理就直排了,現在采用稻鰍混養模式,廢水變成了肥水,泥鰍的排泄物被水稻生長時吸收,又凈化了水體,供養著泥鰍。記者發現,陳小東的混養田里,采用了串字型的水溝,使各水系流通,有利于泥鰍到處游動捕食,“流水不腐”還有利于改善水質。
說起稻鰍養殖的收益,陳小東笑呵呵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收益還真可觀。每畝泥鰍產出1000多公斤,按照生態泥鰍90元一公斤的市場價,再加上去年水稻每畝賣了1600元左右,扣除人工等成本,第一年凈利潤達到127萬元。
陳小東第一次嘗試稻鰍混養就取得了良好的收益,這也讓周邊養殖戶一直想學習一下他的養殖經驗和管理方法。5月14日,縣水產站在嘉興三羊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三羊生態種養精品園召開現場觀摩會,通過現場培訓和技術指導,提高鄉鎮漁技員、稻田養魚示范基地管理人員、種養大戶、水產養殖大戶等的稻田新型種養技術。
觀摩現場,大家參觀了三羊生態種養精品園的稻鰍養殖基地、泥鰍育苗池,了解了稻田基建、鰍苗放養、防逃防鳥設施等方面的問題,探討了泥鰍育苗期間水體環境、開口餌料、生理轉換期的病害等問題。陳小東說:“第一年養殖成功,所以今年我又流轉了200多畝土地,計劃5月底插秧,投放泥鰍苗,進行生態化稻田養殖。”
海鹽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3.46萬畝,因此發展稻田養魚優勢明顯,潛力巨大。從2011年起,海鹽就開展了稻田“養魚穩糧增收工程”,主要養殖模式有稻田養殖泥鰍、稻田養殖田魚、稻田養殖甲魚等。
發展稻田養魚是創新農作制度、增加農民收入、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舉措,也是海鹽“五水共治”的重要工作。據縣農經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稻田養魚,利用生態系統食物鏈關系,不施肥、不用藥,全生態種養,實現了污染‘零排放’,是海鹽水產養殖轉型升級的重要模式。”
來源:嘉興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