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東海捕撈史中,大黃魚都是頗受漁民喜愛的魚類,然而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等正在使大黃魚日漸稀少。昨日上午,市海洋與漁業局在位于大陳海域的省級增殖放流區,舉行了大黃魚苗增殖放流活動。據統計,當日共投放價值約40萬元的岱衢族大黃魚苗131.5萬尾。
據介紹,相比于往年,我市今年加大了增殖放流的資金投入和力度,全市共計投入增殖放流資金742萬元,其中市本級350萬元,苗種包括已于5月初放流的曼氏無針烏賊苗,以及下階段還將開展增殖放流的大黃魚苗、梭子蟹苗、黑鯛苗等。
關于選定的放流苗種,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工作人員介紹,這需要滿足在自然海域中種群數量相對較少,并且人工育苗技術相對成熟的條件,對于改善生態環境要有一定的幫助。
當日上午,裝載在活水漁船里的大黃魚苗被一簍簍投放海中,入海后四處游散開來。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大黃魚對于水中的溶解氧要求較高,運輸時需要不間斷的活水供氧。同時,工作人員還查看了去年增殖放流時選取的極少量放養在魚排中的岱衢族大黃魚苗,“通過對其生長速度和生長情況的觀察判斷,在體形體色方面與以往漁民養殖的閩東族大黃魚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從大的生態環境上來說,增殖放流是很有必要的。”市海洋與漁業局執法支隊支隊長杜華忠介紹,漁業資源衰退的直接原因是漁民捕撈強度過大,以及環境污染導致水中溶解氧減少,不利于魚類生存。同時,逐漸增多的圍填海等對自然海岸線的人為干預,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漁業資源。
“增殖放流有利于增加海洋中的種群數量,保留生態的多樣性并維護基因庫的豐富程度,同時能夠有效增加當地漁民的經濟收入。”杜華忠介紹,同時“五水共治”中的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對于相應的增殖放流也有一定的要求。
杜華忠表示,由于大黃魚的生長速度較慢且存在洄游現象,所以效益相對來說并沒有那么直觀。“但曼氏無針烏賊的生長周期為一年,同時投入產出比達到1比6,對于提高本地漁民的經濟效益的效果比較明顯。”
來源:臺州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