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觀音的故鄉安溪,今年的春茶香氣中彌漫著一股更加自然清新的茶味道。茶產量過剩的今天,茶行業不再片面追求規?;竺娣e生產,而是更加尊重生態,善待大自然的饋贈,不施化肥改用有機肥,不用殺蟲剎改用辣椒水?;貧w自然的時代大潮之下,野生茶概念應運而生。
日前,在晉江源頭安溪桃舟鄉,記者接觸到了嵌在山水間的野生茶園。在這里,茂密深邃的山林里,藏著自然生長多年的茶樹,當地村民采摘毛茶后,能制出口味古樸的純天然野生茶。此外,當地還有一種半天然的放養茶,即雖然有人工看管,但放養于深山老林中,味道亦十分接近“古早味”。
專家認為,野生茶也好,放養茶也罷,都是生態茶的表現形式,泉州茶產業開打這些新概念,是行業調整期的一種創新轉型,迎合了市場對健康生態型產品的新需求。
回歸山林 還原“古早味”
“咦,這茶的味道怎么不太一樣?”日前,在桃舟鄉吾之茗茶葉合作社負責人肖連地家里,記者品嘗到了一種味道獨特的烏龍茶。“這是我們附近山上特產的‘野生茶’。”肖連地說,附近的山叫龜爐山,茶農們發現深山中有很多品種獨特的茶樹,有些是鐵觀音,有些不是,茶葉較茶園種植的鐵觀音來得大,他們依據烏龍茶的制作方式研制出了這款野生茶。打個比方,這就像是餐桌上大家喜歡的天然野味一般。人們平常從不看護,完全任其自生自滅,全部交給大自然。
龜爐山上,帶路的村民指著茂密深邃的叢林說,那里生長著上萬株野生茶。“野生茶是長久存在于山林里的,每年只產春茶一季,目前大約可收千斤左右的野生茶毛茶。”制茶師傅肖保守說,野生茶產量少,有一茶難求的稀缺性,今年春季天氣還不錯,質量上乘的每斤要五六千元。因為是純野生且并非都是鐵觀音,茶味道也與普通意義上的鐵觀音不同,茶湯較鐵觀音來得醇厚,味道回甘,茶葉耐泡,所含的天然有益成分很高。“野生茶的養殖成本接近于零,關鍵是后期的人力采摘成本較高。”肖連地說,因為茶樹是種在山上的,采茶工每天的工資就要120元,還要加上來回的路費補貼。
記者發現,在龜爐山林間還有很多種在山林旁邊的成片鐵觀音,他們不像一般的茶園那么規整,而是與各種樹木相間而生,據村民介紹,那些是他們桃舟鄉發展的放養茶,類似于禽類養殖上的放養概念,雖然有看管,但更多的時間是放養山林間。肖保守說,最近幾天他一邊忙著制茶一邊還要忙著接茶商的電話,這幾年他們的放養茶概念被炒熱了,不少好茶之人及茶商慕名趕來。
那么何為放養茶呢?對此,作為高級評茶員、高級制茶技工,肖連地是有發言權的。“2009年,我開始研究如何還原鐵觀音‘古早味’的種植新嘗試,探索茶園的深山老林放養模式。”他說,至今他已經擁有了500多畝的放養茶園,茶樹或種在村落旁成為綠化的一部分,更多的則散落在合作社的相關山林里。肥料來自于羊糞,而殺蟲水則是自己研發的辣椒水。“用小米椒研磨制成可食用的辣椒水,再以1:50的比例兌水。”肖連地說,由于晉江源頭生態原本保持得較好,蟲害也罕見,所以連辣椒水他們都很少用。放養茶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不僅是肖連地,桃香、全香、桃茗、金圣香等茶葉專業合作社也推崇放養茶概念。
相關數據表明,安溪的生態茶園數量在25萬畝左右,近年來有增多之勢。安溪縣茶葉站站長楊文儷介紹說,生態茶園并沒有官方的權威認證,只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指的是尊重茶葉的自然生長,少施甚至不施化肥,采用粘板或是其他非化學成分的防治病蟲害手段培育茶園。在生態茶園的大概念中,有機茶園需要由國家權威認證,近年來隨著市場的需求,安溪縣茶人又開發出了放養茶、野生茶的概念,其實這都是生態茶園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雞鴨相伴 宛如世外桃源
如果說放養茶和野生茶是生態茶業里的后起之秀,那么有機茶場則是生態茶業的“最權威”成員。近日在桃舟鄉舉辦的首屆大學生初制茶賽,所采用的茶青全部來自當地的桃源有機茶場。
“有機茶’的說法可不是隨便說的。”楊文儷說,這需要國家級的權威認證。安溪現有有機茶園十幾個,國家每年要進行兩次的檢測,包括直接到茶園采樣及到店鋪里突擊取樣抽檢等方式,對每項指標的要求都十分嚴苛,因此每年有機茶園的數量都有變化。如果說放養茶與野生茶大部分依賴山林的力量,那么有機茶場則是要耗費更多的心力自建一個生態圈,確保茶樹在大自然的環境下平衡生長。
“目前全縣擁有有機茶園數量大概約5萬畝,建設這樣的茶園需要有十足的耐心。”安溪有機茶協會會長、桃源有機茶場負責人汪健仁說,想要一朝致富的千萬別來辦有機茶場,他的茶園已經連續十年獲得有機茶場認證。前兩天國家檢測專家才來茶園采鮮葉回去檢測。茶園基地位于海拔800米—1000米之間的桃舟鄉康隨村,茶場占地面積12000畝,其中林地9500畝,現代化生態有機茶園2000畝,雖然是“圈養”的,可是已經自成生態圈。未來他希望茶園可以往生態旅游方向發展,形成人、茶、環境的和諧融合。
桃源茶場里,人們隨時可以聽叫羊的叫喚,看到雞鴨在踱步。“茶場養了上百只羊和幾百只雞鴨,它們的排泄物與茶梗、茶粉混合發酵后就是千畝茶園的有機肥料,防治病蟲病采用的是物理的黃色粘板。這兩天就要把板子撤了,專家來看過了,上面粘的全是益蟲,根本沒有害蟲。”汪健仁說,如今桃源茶場已經在打造有機茶品牌——品雅。
老茶人打造新的有機茶品牌,知名茶品牌亦同樣傾心于有機茶園的建設。“像植樹那樣種茶樹,5000畝的基地,茶園面積不足2000畝,森林植被覆蓋面積成倍于茶樹覆蓋面積。”八馬茶業副總經理林榮溪說,八馬已經計劃在晉江源頭——桃舟鄉連山村打造萬畝天然有機鐵觀音莊園。具體做法是:保留植被、人工挖穴、順坡種植、天然生長,達到茶與林、茶與草、茶與花、茶與其他植物和諧共處,動物與微生物平衡共存,最大限度保護好原始生態。營造森林中的茶園,植物園里的鐵觀音,茶樹與林木的比例為1:5左右。茶樹不施用任何的化肥和農藥,主要靠生態營養,有機栽培,從而生產出高質量的有機鐵觀音。“晉江源頭的森林覆蓋率接近90%,這么好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有機茶園建設。”八馬茶業董事長王文禮說,雖然前期投入較高,但作為行業的領軍品牌,當然要對茶產業的生態種植有份責任心,況且八馬賽珍珠的品質也需要有好生態的保證。
生態茶業 推動轉型升級
無論是有機茶場還是其他形態的生態茶園,經營者都強調了“科技”二字。日前在桃源有機茶場里記者發現茶園里到處都有攝影頭。“有機茶場的管理需要很強的科技支持。”汪健仁說,為了讓客戶直觀地了解茶園的運作,他在茶園里安裝了幾十個攝影頭,下載軟件到手機上后,無論身在何地隨時都可以看到茶園的“現場播報”。
日前在桃源茶場里,記者認識了一位年輕人。黃金土,福建農林大學的畢業生,2005年畢業之后他便堅守在晉江源頭有機茶場里,一待就是近十年,守著兩千畝有機茶園,還有羊與雞鴨,他笑稱自己已經是山里人。“有機茶場可謂是生態茶業的最權威代言人,經營中少不了高科技也少不了科技型人才。”汪健仁說,在他的茶園里就有好幾位國內權威專家劃出地塊建試驗茶園。
科技助力,共造生態茶園已經成為晉江源頭茶鄉的共識。桃舟鄉通過與各大高校、涉茶科研機構深度對接,實現最具生態茶園與最頂尖科技的互動發展。桃舟鄉方面和安溪茶學院簽訂“校地牽手”共建協議。為實現產業科技對接愿景,協議規定,雙方在涉茶人才培養、涉茶旅游規劃、涉茶產品宣傳等八個方面進行全面互動??萍贾飘a業發展,在此之前,當地茶企、合作社,已經與各大涉茶院校,涉茶科研機構達成廣泛合作。桃源有機茶場通過與中茶所、廈門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各大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戰略合作,對當地有機茶園的土壤、病蟲害預防、生態環境進行維護研究,同時,開展有機鐵觀音超微粉碎深加工技術開發,建設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茶界泰斗陳宗懋院士為主的國際專家實驗園區等。吾之茗茶葉專業合作社與茶學院陳志丹茶博士簽訂建立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吾之茗博士工作室,并建立科教實踐基地。桃香茶葉專業合作社則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采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ets環境農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態種植技術,有效地恢復茶葉生長環境中的微生物系統。
頭戴帽、腰圍裙、腳穿鞋,生態茶園可防止水土流失,產出的茶葉品質更好,價格更高。保護生態、茶業升級、茶農增收的“三贏”效應正在安溪全縣傳遞開來。桃舟只是一個縮影,感德、龍涓、西坪、祥華等產茶名鎮里的生態茶園建設亦成燎原之勢。
善待大自然的回報
柴米油鹽醬醋茶,焚香品茗閑對詩,無論雅俗,由古至今,茶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從神農以茶解毒的傳說到如今長飲益壽的功效,茶可謂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慷慨饋贈。不同于普通的農作物或經濟作物,茶樹的生長對水源對海拔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好茶往往要向高山尋。早些年為了滿足擴張需要,大片的茂密森林被“剃”成了簇簇茶林,茶園的過度開墾給山體造成了傷害,對生態對土壤帶來了不良影響,過分的索取導致了近年茶行業產能過剩的困局。
中國人常說“過猶不及”,同樣茶園的生長也是有度的,如同海洋需要有休漁時間一般,山體需要休息與照顧,才能讓生長于斯的茶樹更好地散發茶香。善待每株茶樹,善待每片山林,同呼吸共生長,鐵觀音才有品質的保證,這需要所有茶人的共同愛護。把生態保護前置,才能奠定萬年基業。杯中茶湯,天地饋贈,善待大自然,回報天長地久。
來源:東南早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