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制過程中分別以毛火、足火、微火焙干茶葉
順時針方向用手揉煉,動作要快、手不能接觸鍋底但要把茶葉揉勻
三殺三揉,邊揉邊篩選不合格的茶葉
制出的茶葉外形緊結、滌潤附有白霜,泡出的茶色翠清澈明亮,香味清新,飲后口齒留香
鹿鳴茶在明朝屬于進貢茶,該茶外形緊細勻稱、毫鋒顯露、色澤灰綠、湯色翠綠明亮、香味清新,原始制作方法為純手工制作,據傳是萬歷年間平叛僰人造反時,軍隊從珙縣曹營雨花一帶僰人手中拷問出的制茶方法,在平叛成功后,將所制茶葉進貢萬歷皇帝,并被賜名為“鹿鳴茶”。后鹿鳴茶制作工藝從軍隊傳出,到了雨花羅坪山的“桃花老人”手中,經桃花老人改良后,形成一套傳統的炒青茶制作工藝。因工藝最初來源自僰人,桃花老人只準本家世代相傳,一般只是炒茶自用,漸漸鹿鳴茶被世人所淡忘。直至解放前此工藝傳至雨花本地人楊發連、唐術云夫婦手中,唐術云、楊發蓮夫婦去世前,又將此工藝傳到了其侄女陳安都、唐剛緒夫婦手中,至今只有此二人完全繼承了鹿鳴茶的原始手工制作工藝。目前陳安都、唐剛緒夫婦二人已年邁,也逐漸不再制茶,鹿鳴茶的手工制作工藝極可能在此二人去世后失傳。
鹿鳴茶手工制作工藝屬于手工炒青茶制作工藝的一種,在清明前后茶葉出來之際,清早采摘鮮嫩芽葉,當天必須殺青揉制成品。鹿鳴茶手工制作工藝對茶葉本身質量要求較高,同時在炒制過程中對制茶人的火候把握及手法要求也極高,因此茶葉的報廢率較高,成品茶的產量較低。標準的成品茶葉外形緊結、滌潤附有白霜,泡出的茶色翠清澈明亮,清新可口,飲后口齒留香。
來源:宜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