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交易標準還沒出臺、場地改造還沒完成,目前杭城禽類交易市場正處于一個過渡階段。7月1日起,農貿市場的冷鮮禽才會全面上市,但是,農貿市場賣殺白雞的攤主已經多起來了。讓人擔憂的是,一些攤主的交易方式五花八門。有的沒有保鮮柜或冰柜等冷藏設施;有的號稱在家殺完活禽后帶到市場賣……
隨著天氣越來越暖和,這些交易方式會存在隱患嗎?
兩張凳子支起案板殺白雞鴨沒進冷柜
日前,筆者走訪了杭州主城區7家農貿市場,發現已經有一半市場恢復禽類交易,售賣殺白雞和冷鮮雞。不過,售賣的方式不一。
在屏風街農貿市場的原活禽交易區前,一位老板娘正站在“攤位”前叫賣。所謂的“攤位”,其實是擺放在兩條塑料凳子上的一塊不銹鋼板,上面放著三只殺白雞和兩只殺白鴿子。
“這幾只都是早上從華東批發市場殺好拿過來的,味道比冰過的冷鮮雞要好。”見筆者駐足,老板娘開始推銷起自己的產品。
“為什么沒有冷柜,也沒有開膛?”筆者問。
“政策暫時還沒下來,天氣也不算熱,所有暫時沒安裝冷柜。”老板娘回答說,“至于開膛去內臟,如果你要了,馬上可以搞定。”老板娘表示不開膛是為了說明雞新鮮,也有部分顧客不喜歡凈膛。
沒有冰柜或冷柜等冷藏設施,照樣出售殺白鮮禽的,不止屏風街一個市場。在萬壽亭、茅廊巷等農貿市場的禽類攤位上,沒有冷藏設施同樣也有人在叫賣殺白雞。
除了原先的禽類交易區,不少售賣冷凍雞、雞腿、雞翅的攤位也開始兼售起冷鮮雞,盡管有冷藏設施,但冷鮮雞卻依然沒有被放在冷柜里出售。
在家新鮮宰殺成了攤主賣點
在市中心一家農貿市場的禽類交易區,一位中年男子正在給一只殺白雞清理內臟。男子一邊干活一邊還不忘自夸幾句,“這可是我早上在家里殺好褪完毛的活雞。瞧這肉的顏色多新鮮,還有這血水,冰過的雞比不來的。”
中年男子是市場禽類交易區的一位經營者,據他介紹,他每天都會從家里殺好十幾只活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因為現在交易量小,自己又沒有冷柜等冷藏設施,如果賣不完,就會壓低價格,配送給合作的食堂或者飯店。“杭州人喜歡吃新鮮宰殺的活禽,所以很多農貿市場的禽類經營者都會選擇在家宰殺完活禽,再拿到市場上賣。”
“在我們小區門口,還有人直接在面包車上宰殺活雞,然后再拿到路邊出售,這不是和活禽交易沒有區別了嘛。”家住大關的楊女士對此很不解。
冷鮮雞不冷藏極易產生細菌
“冷鮮雞的運輸、儲存溫度在0-4℃之間。如果溫度過高,很容易滋生細菌,存在嚴重食品安全隱患。”杭州益鮮源市場部經理鄭海鵬說,就算嚴格按照0-4℃的要求運輸、儲存冷鮮雞,其保質期最多也就7天。
鄭海鵬表示,如果雞(鴨)的內臟沒有掏干凈,雞(鴨)體內的溫度會更高,保質期更短。“早上殺好的雞,天氣熱起來,到傍晚就會壞掉。”
“如果是攤販自己殺好雞(鴨)帶到市場賣,還是存在安全隱患的,因為來源不明。”杭州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說,對于在路邊面包車售賣活禽,肯定是違規行為了。
一個冰柜一個冷柜兩個冷鮮禽經營戶將成為今后農貿市場標配
杭州市貿易局市場體系建設處李處長表示,目前禽類交易市場正處于過渡期,同時也是政策空白期。“對于農貿市場里賣殺白禽類或者冷鮮禽,如果有正規的分銷憑證和檢疫合格證,保證產品質量合格,不論是否凈膛、是否冷藏,都可以賣。”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