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翠綠的果實綴滿了梨樹枝頭,不時可見散養的雄雞閑步其中。頭頂著烈日,八聯村種植戶潘進明在梨樹園里修枝減葉。
“這幾年梨的行情一直比較穩定,每畝產值在六七千塊錢,但是扣去投入品、用人、銷售等成本,每畝的利潤也就一二千塊錢。”潘進明承包了320畝梨樹園,為了增加收入,他動起了如何利用梨樹生長周期和樹下空間的腦筋,“冬季、早春是梨樹的休眠期,我就利用梨園的地面空間散養優質的土雞,但是梨花開時和剛結果時一定要控制雞的密度,不然果子都要被啄完了。”
和潘進明一樣,太平橋村的朱志明也玩轉了樹下空間和輪作時間。“上半年種葡萄,等葡萄葉落完,11月份就種下藏紅花,培養藏紅花球莖,這種模式已經在西湖村成功了,今年要在這里推廣。”朱志明的葡萄園里已經長出一株株嫩苗,“這種模式主要利用了葡萄休眠期與藏紅花莖生長期之間的時間差,保持土地的持續利用。”
據朱志明測算,葡萄園套種藏紅花每年可以畝產藏紅花球莖500斤,利潤在1萬元左右,再加上葡萄每年約1萬元的效益,這塊地的效益就翻番了。
為緩解生產資金回籠慢、生產用地緊缺等苗木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一種利用時間連續性與空間多層次性的“林—苗”模式也在新塍鎮推廣普及。
“該模式按照苗木的不同特點進行多層次種植,既能充分利用光、氣、熱、肥等自然資源,也能利用不同品種苗木的共生關系,在單位面積上以較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農業產量。”據秀洲區農經局林特站有關負責人介紹,按苗木一般生產周期5年計算,同等條件下立體栽培苗圃的經濟效益是普通栽培的3.2倍,增強了苗農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增收新路子不僅要敢想,還要敢做。”潘進明說,多種多得是一條祖訓,他要利用冬季的時間差往地底下發展,種植市場對路、季節適應的品種,把梨樹園資源用足用活。同樣,朱志明準備進一步拓展“林—藥”模式的內容,“現在正跟科研院所合作試種貝母,再拓寬林下經濟的路子。”(中國嘉興)
來源:中國嘉興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