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tyimages供圖
“洋水果”雖富含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但隱藏致敏、高糖陷阱 過量進食并不健康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營養科葉艷彬副主任醫師
夏日的熱風淫雨襲來,又到了大啖水果的季節。山竹、牛油果、智利車厘子、美國提子、釋迦、火龍果、榴蓮……如今,越來越多原產地在境外的水果擺上了國內超市柜臺,受到吃貨們的追捧。營養專家指出,“洋水果”與常見夏令水果一樣,雖然富含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但也隱藏著致敏、高糖陷阱,過量進食并不健康。吃貨們在大快朵頤的同時,應細算水果中的“營養賬”,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別忘記根據進食的水果來減掉飯量。
“洋水果”大多甜過內地“兄弟”
水果的營養成分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比蔬菜中的維生素更能較好保存,加上蛋白質不多,脂肪含量少,因而成為消暑健康食譜的首選,甚至被一些減肥人士用以取代正餐。例如有人晚餐棄主食,改吃西瓜,有孕婦為了補鐵,一頓吃下兩斤車厘子。
“許多水果尤其是"洋水果"口感風味好,但往往糖含量偏高,過量進食會有健康隱患。”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營養科葉艷彬副主任醫師指出,即使同一種水果,例如葡萄、櫻桃、獼猴桃(奇異果)等,出產地在美洲以及國內的新疆等西北地區,因當地光照時間長、空氣干燥,要比“同族兄弟”的糖分含量更高一點,血糖水平高的市民在挑選水果時要注意差別。
葉艷彬指出,水果所含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少,不能單吃水果做正餐。進食水果的最佳時機通常在兩頓正餐之間,尤其是餐后兩小時。由于果糖、葡萄糖等單糖在體內容易被吸收,進食水果半小時后,體內血糖水平就會明顯升高,血糖水平偏高或者糖尿病的市民,選擇水果時要注意比較各種水果的含糖量和血糖生成指數(附表見文后)。
血糖生成指數即水果所含糖分轉化為血糖的能力,血糖生成指數低于55,比較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例如櫻桃、李子、鮮桃、柚子、柑、蘋果、番石榴、梨和火龍果等。
來源:廣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