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成長是父母的頭等大事,許多家長在為小孩選購食品時,都會特別留意標有“兒童”字樣的專區。而且許多人以為買超市里的“兒童食品”還是放心多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所謂的“兒童食品”除包裝和價格不同以外,其配料和營養成分與普通食品相差無幾。按照專家的說法,我國在食品生產監管的相關規定中,嬰幼兒奶粉和谷粉等嬰幼兒食品有國家標準,而對除嬰幼兒之外的兒童食品就沒有具體的標準,在管理上可以說和普通食品的標準是一樣的。
或許這就是營銷常用的策略,企業只要打著“兒童”概念加上卡通形象,就能把平淡無奇的食品賣得更貴。它的理論基礎就在于對市場規模進行細分再細分,利用消費者在食品安全上的“恐懼”心理,再通過提供對應商品進行心理救贖。如果工商部門一定要嚴格清理,其實很多此類產品都屬于虛假和夸大宣傳的范圍。當然這個夸大只是讓家長們比“成人食品”花多了錢,也并未有多大損失,因此有關部門是懶得去追究的。
實際上,按照發達國家的市場管理標準,非特定嚴格針對兒童的食品,是不能隨意用兒童概念的;或者說,如果用了兒童概念作為營銷,就必須在商品上有公開的理由和數據以證實其產品的“少兒性”,否則隨時都可能被消費者控告乃至破產關門。因此各大企業做兒童食品時,會有很多顧忌,既要考慮法規,考慮市場,又要考慮自身的誠信和輿論風險。而我國企業往往缺乏對兒童成長特點的深刻調研,以為只要加以“寶寶”的圖像和字眼,就能完成細分市場的界定、也不用負法律風險。于是眾多并無特殊營養的“兒童食品”大舉出爐,這確實是我們法治水平依然很低造成的。
對家長來說,面對眾多魚龍混雜的商品,往往會以為商品都會像奶粉那樣,有幼兒和成人之別,于是就會陷入只買概念、只買更貴的誤區中。許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其實兒童也需要和成人那樣攝取每天均衡的營養物質,不能用施化肥的思維偏向于強調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另一方面,成人食品也有理由和兒童食品那樣,要求絕對的安全性,不能說嬰兒奶粉要杜絕三聚氰胺,至于大人喝的就“只要有牛奶成分就可以叫牛奶了”。一些女性甚至選擇去吃“兒童食品”,正是來源于對成人食品的不安。可見質檢和工商部門確需把好關,對兒童專用食品更加用心一些,也不能放松對一切食品的一視同仁的監管,不能因為“大人吃不死”或“小孩吃也沒事”,就放松了對這種蔓延業界的概念亂象的警惕。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