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粽子的食品安全問題又成熱議話題。市食藥監管局昨天表示,近期大規模的監督抽檢結果顯示,115批次被抽查的本市產銷粽子全部合格,合格率為100%。
被抽查的115批次粽子來自本市食品生產企業、超市賣場、食品商店和餐飲店,其中生產環節抽檢18批次,流通環節抽檢48批次,餐飲服務環節抽檢49批次,樣品涉及杏花樓、五芳齋、喬家柵、沈大成、新雅、功德林、來伊份等知名品牌。
幾乎每年端午前后,市場上都會有傳言稱,部分粽子的粽葉之所以青綠誘人,是經過了硫酸銅、氯化銅等化學物質的浸泡。食品檢驗專家指出,如果粽葉經過含銅溶液的浸泡,其銅含量相比自然的粽葉就會高出很多,且會在蒸煮加工的過程中帶入粽子。盡管銅是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但如果長期食用含銅量高的食品,導致銅攝入超標,就會在人體內累積,危害健康。
然而記者查閱《速凍面米制品》、《粽子》等國家及行業標準,并沒有對粽子的含銅量進行限定。這就意味著食品產銷企業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常規檢驗中,并不會對粽葉及粽子中的含銅量進行檢測。“根據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硫酸銅只是加工助劑,用于葡萄酒、皮蛋的加工,對于粽子和粽葉,屬于不可添加物質。”市食藥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就好像牛奶里的三聚氰胺,嚴格按照生產標準要求,牛奶中絕不應該出現三聚氰胺,粽子里也不該出現硫酸銅,一般是不會作為常規檢測項目去檢測的。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利,故意鉆標準的空子,對食品安全監管構成了挑戰。
食藥監管部門提醒廣大消費者,在購買粽子時,應選擇品牌信譽度好的產品,采購時應查看產品的標簽標識。購買前可聞其味、看其色。購買后應盡快食用,避免長時間貯存。如擔心“硫酸銅粽子”,可用水浸泡粽葉進行甄別。
來源:解放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