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提了多年,似乎是道怎么也邁不過的“梁”,“梁”那頭是學多識廣的教授、博士,“梁”這頭是土地里摸爬滾打多年的“把式”,思維不同、認識不同、角度不同……聰明的人不會由著這些“不同”攔在路上,尋找百姓能接受的方法打通那道“梁”其實不難,“便捷”是其中的要點,無論是“不下地”還是“明白紙”“四字經”“民族歌”,兩地科技推廣正勁的勢頭不約而同地表明,要著眼“技術集成與轉化”的大處,不妨從便捷的小處入手。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志強)每到柑橘上市時節,不少地方果農就為銷售發愁。而貴州榕江、晴隆、冊亨、錦屏等縣果農的柑橘卻以質取勝,不僅銷路不愁,而且能賣好價錢。這得益于貴州省首席科技特派員樊衛國教授牽頭,以構建科特派轉化推廣機制為重要抓手,創新相關成果集成轉化機制帶來的實惠。
5月下旬,貴州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貴州大學樊衛國教授主持完成的“貴州優質柑橘產業化技術集成與轉化”項目進行成果鑒定時,評價認為該項目成功構建了省、縣、鄉科技特派員與柑橘企業及經營組織共同協作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柑橘產業技術推廣與果樹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和特色農業產業人才基地建設緊密結合,形成了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高效推廣模式。
為促進柑橘產業健康發展,加快貴州亞熱帶邊遠貧困地區整體脫貧的步伐,2008年貴州省科技廳組織貴州大學等單位實施了 “貴州優質柑橘產業化技術集成與轉化”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實施過程中,樊衛國和他的果樹科特派團隊通過對“貴州優質柑橘產業化技術開發與應用”等為主的7項成果及相關技術進行了進一步配套熟化,集成創新了柑橘裸根苗營養土混合生根劑泥團包根夏季雨季定植覆膜技術、促進柑橘幼樹根系及樹冠生長的硝態氮肥與銨態氮肥混合施用的氮肥管理技術、大規模凍害柑橘園規范化恢復配套技術等。同時注重將復雜的推廣技術簡明化,使農民容易掌握,提高推廣實效。如在進行柑橘凍害恢復技術推廣中,項目組將柑橘果園凍害恢復技術編輯印刷成一頁明白紙在全省41個柑橘凍害縣、市廣泛印發,并將技術簡化成農民容易理解和記憶的柑橘凍害果園恢復技術要領“四字經”進行宣傳普及,在侗鄉及苗鄉編成侗歌苗歌傳唱。
通過3年的項目實施,以黔橙3號臍橙、紐荷爾臍橙、清家臍橙、默科特晚熟雜交柑橘等優質品種為主導產品的產業基地迅速壯大,全省柑橘面積新增28.03萬畝,良種覆蓋率提高了28.29個百分點;自主創新的柑橘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推廣73.37萬畝,占全省柑橘總面積的90.55%;全省新增柑橘總產值20.50億元,新增純收益15.07億元,項目惠及全省40余個縣63500余戶農戶,戶均年純收益達7900多元。(科技日報)
來源:科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