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龜鱉養殖業,既是傳統產業,也是改革開放后迅猛發展的新興產業,改革開放后30年,龜鱉養殖已升級為一個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期間雖潮起潮落、風風雨雨,發展到現在,筆者認為,我國龜鱉產業將進入更加成熟規范和穩步發展的新時代,而且前景仍然看好。為此,筆者就目前我國龜鱉產業現狀和造成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議,供大家一起討論。
一、產業現狀
(一)甲魚養殖業進入寒冬
1、格價低、銷量少
我國甲魚市場在2010年開始稍有起色后不久,市場價格直線下跌,到2013年底,無論溫室或外塘甲魚,價格都跌破成本價,如2014年4月8日7兩以上溫室甲魚塘頭價統貨11元/斤,外塘雄性日本甲魚1.5斤以上17元/斤,普通外塘甲魚1.5斤以上15元/斤,外塘甲魚3斤以上雌性32元/斤,雄性36元/斤,和以往不同的是,不但市場價格低,銷量也大幅減少,這種局面的產生使養殖戶,特別是新上馬的甲魚養殖企業陷入困境。
2、主要原因
(1)養的太多
到2013年底,全國甲魚庫存量達到46萬噸,是正常年份26萬噸的1.77倍,其中溫室甲魚占總產的55%。特別是我國中部地區的湖南、安徽、江西、河南這幾年發展特別迅猛。造成養殖量劇增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一是2010-2012年甲魚價格階段性上揚,養殖利潤已經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作為趨利的資本肯定會涌向甲魚養殖。二是國內投資渠道狹窄,剩余資本要找投資出路,特別是已經看淡的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所以從2010年底開始近3000億資本進入龜鱉行業。
(2)吃的減少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甲魚從2000年開始不管價格如何變化,但銷量始終在逐步增加,到2012年全國鮮活甲魚的年銷量已達到25萬噸,但到2013年底降到18萬噸。甲魚銷量減少的原因一是三公消費減少,特別是品牌產品;二是負面報道影響,到目前為止有關甲魚的負面報道雖然不多,但一些過去遺留的負面消息仍影響著部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三是食用比較麻煩,和其它水產品比較,甲魚宰殺和制作過程仍是最麻煩的,這也影響了年輕消費群體的購買力。四是銷售市場區域狹窄,和季節性很強的大閘蟹比,大閘蟹的市場地域是國土面積的65%小龍蝦是68%,而甲魚只有35%
來源:水產前沿雜志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