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家庭農場的800畝訂單大蔥正在移栽中。
魏士鐸是經營糧食的,低價提供優質種子,免費提供技術指導,高價回收各種糧食。從2008年到現在,他以“公司+農戶”的形式輻射帶動1.5萬畝優質糧食基地。原本就很忙的他今年又成立了社旗縣太和家庭農場,流轉了2000畝地,做起了從未涉足過的綠色蔬菜產業。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有這樣的底氣?
魏士鐸的回答很簡單——訂單。近日,記者再次走進魏士鐸的家庭農場,探秘蔬菜訂單背后的故事。從動了種菜的心思,到拿定種菜的主意,再到簽下訂單,其實也就十來天時間。
“飯局上遇到一個蔬菜經紀人。”魏士鐸說,經紀人向他介紹一個利潤高風險低的新行業——綠色蔬菜種植業。雖然從未種過菜,但魏士鐸被經紀人描述的“畝均保底利潤5000元”的美好前景深深打動。飯局結束后的第二天,魏士鐸和經紀人一道趕往武漢、上海、杭州、漳浦等地考察,4天的考察結束,魏士鐸打定了種菜的主意。“光是種蔥,杭州的一對夫婦去年掙了900萬元,上海種菜的夫妻倆在上海中心城區買了兩套別墅……”魏士鐸說,尤其是福建漳浦的一家蔬菜加工廠,真正做到了買全國,賣世界。大蔥移栽結束后,這家蔬菜加工廠就開始在全國各地的蔬菜基地訂購大蔥,收獲季節,對大蔥進行葉、須處理,分揀裝箱,出口到日本、韓國,甚至賣往歐洲國家。最終,魏士鐸跟福建的這家蔬菜加工廠簽了訂單,年供應對方1200萬斤蔬菜。
簽完訂單,怎樣種好菜是關鍵。簽訂單的同時,魏士鐸也引進了福建等地的先進種植、管理技術。
6月7日,在社旗縣太和鎮范樓村云莊西邊的大田里,周邊群眾正為太和家庭農場栽植大蔥。技術員前前后后忙活著,看種植密度是否合理,栽植方法是否適當。正栽蔥的薛玉榮告訴記者,她今年57歲,家里的15畝地全部流轉給了太和家庭農場,除了每年的1.5萬元土地流轉收益,她和老伴還負責150畝大蔥的田間管理工作,農場每年給她開4萬元工資。“這可比咱自己種強得多!”說起收入,薛玉榮樂得合不攏嘴。
來源:南陽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