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軍在他的生態茶園里采摘茶葉。
走進鳳岡縣蜂巖鎮龍井村花屯組,穿進滿坡滿嶺茶園,三三兩兩的茶農,在整齊的茶行中緩緩移動,雙手則左右開弓,忙著采摘茶叢枝頭嫩綠的新葉,時不時有一兩只蜜蜂圍著他們上下轉個不停,好不自在。
那一彎一彎的茶苗,搖著春光。蒙大軍的茶廠正好聳立在大頂坡半山腰上。
這棟形似小別墅的茶廠,既是蒙大軍的制茶廠,也是蒙大軍的住房,不過,殺青機、揉捻機、烘干機等炒茶的家什已占去了大部分空間。
從多年前種茶到現在,蒙大軍相攜妻子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心伺候著每一棵茶樹,鋤草施肥,噴藥滅蟲,并在村里建起第一口10立方的沼氣池,搞起了“豬-沼-茶-林”生態循環建園模式。
“建設生態家園,開發綠色產業。”正是在鳳岡縣大力發展種茶的背景下,蒙大軍和許許多多茶農一樣,不斷擴大規模,如今已發展了60畝茶園,全種上小葉福鼎、黔湄419號,又修了口20立方沼氣池,養了7頭豬。隨著規模增加,制茶技術也日漸純熟,他制作的大頂茶外形漂亮,香濃味純,極受市場青睞。
如今,蒙大軍的茶年收入在15萬元左右,純收入六七萬元。每到春季,方圓幾里地的大人小孩都來茶園摘茶,年付工資5萬多元。
在鳳岡,像蒙大軍這樣的茶農不在少數。
目前,鳳岡縣茶葉面積40余萬畝,人均近1畝,茶產業已成為支柱產業。質量安全是鳳岡茶葉、大米等有機產品的生命。茶園、果園普遍建立了“豬—沼—茶—林,豬—沼—果”循環建園模式,沼液、沼渣和農家肥大量使用,茶園周邊不允許建設工業廠房。在茶園里還大量設置太陽能滅蚊燈等來達到“物理殺蟲”效果。政府還大對茶農、果農、菜農、糧農的技術培訓力度,農牧、質監和工商等部門不間斷檢查監控,用多種手段保證有機產品的質量安全。
鳳岡茶產業自2003年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以來,憑借“高端運作、搶占先機”的發展思路,堅持“差異就是特色”的發展理念,采取“市場化、品牌化、規模化、標準化”的運作方式,用十年的時間,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規模擴張、加工布局、品牌打造”為主要內容的階段性任務。
截至2013年,全縣茶園面積達到40余萬畝,普遍建立了“豬-沼-茶-林,豬-沼-果”循環建園模式,年加工能力已達20000多噸,產量1.9萬噸,產值22.8億元;鳳岡鋅硒茶先后獲得43枚金獎,榮獲貴州省十大名茶、五大名茶、三大名茶和中國馳名商標稱號;鳳岡相繼榮獲“中國鋅硒有機茶之鄉、中國重點產茶縣、中國特色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十大生態產茶縣”等稱號。目前,全縣茶葉加工廠178家,其中規模企業35家,有機茶葉加工廠9家。20多家茶企在淘寶網上開店。
鳳岡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改善。綠水青山等于金山銀山,多年的生態環境建設,為這一富民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良好的生態,正在逐步改變鳳岡。
來源:貴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