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莆田市區街頭,不難發現,從去年開始,一些茶店的消失速度與前幾年開張時一樣快,部分堅持至今的茶店,除了批發零售茶葉外,經銷茶具成了另一生存渠道。莆田市海峽茶葉交流協會副會長林元珍表示,行業洗牌不再只是預測,它已經在發生。
莆田梅園路上的一家茶葉店,貼出轉讓廣告
房租一直漲 收入一直跌
前天,記者在梅園路看到,一家茶葉店緊閉大門,上面貼著“旺鋪轉讓”。周邊居民介紹,該店面關閉有一段時間了,“原先店里還挺多人的,不知道為何關閉了”。走訪中記者發現,除了梅園路外,荔城大道、鳳凰山別墅內的多家茶店最近也陸續關門。
在荔城大道一家茶店內,老板程先生說,今年市場不景氣,顧客比去年少了30%,回頭客基本都是熟人。程先生透露,最近兩年,店面租金持續上漲,50平方米的店面,租金從去年每月4500元漲到了5000元,但月收入最多1萬,扣除員工工資、水電費后,基本處于虧本。
行業專家:倒閉潮或加劇
莆田市海峽茶葉交流協會副會長林元珍認為,這種倒閉潮或將進一步加劇。“目前市區內開設的茶葉店,雖有顧客光顧,但大部分消費水平較低,多在500元以內。”林元珍表示,大多數開茶店的老板,對該行業并不是很了解。
批發茶葉的老板方先生告訴記者,近幾年,茶葉店開得太猛,卻沒有品牌經營意識,造成很多茶店生意非常難做,營業額連5%的毛利都難達到。此外,莆田本地并沒有成規模的大型茶葉生產基地,大部分茶葉仍舊從外省批發后轉賣,加上“三公”消費限制,使得1000元/斤以上的高端茶幾乎無人問津。
“從表面看,好像茶店變少了,實際上這是另一種利好。”林元珍認為,受到整個消費疲軟的大環境影響,品牌茶企的利潤都在下降,更何況是小茶店,這引發了整個行業的重新洗牌。倒閉潮出現后,茶葉價格也日漸趨于理性,茶店也將走向專業化經營。
來源:海峽都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