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泰山茶,平安帶到家。”除了茶葉品質外,泰山文化與泰山茶的有機融合也是泰山茶賣點。目前泰山茶種植面積接近3萬畝,從業人員20多萬人,影響力正逐漸提高,但是仍然缺少市場。有關專家認為,“多茶類”應是泰山茶未來的發展趨勢。
泰山茶種植面積,全市近3萬畝
泰山茶的種植地多集中在大津口鄉、岱岳區小馬莊、徂徠鎮以及新泰市、肥城市,以綠茶為主,紅茶其次,黃茶、白茶、黑茶也都比較齊全。
記者來到大津口鄉范家莊村的茶園時,不少茶農正在忙著采茶,一位茶農告訴記者,就算是特別熟練的好手,忙活一上午也就能采兩斤鮮葉,而五六斤鮮葉才能炒制出一斤茶葉。
根據采摘季節的不同,茶葉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雨季來臨前的茶葉都算春茶,6月中下旬到7月之間為夏茶,8月初到9月為秋茶,之后茶樹進入休眠期,不再長芽。目前全市泰山茶種植面積接近3萬畝,由于茶樹生長3年后才可采摘,可產生效益的有一萬五千畝,從業人員接近20萬人。山東省農科院茶學研究室姚元濤介紹,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內陸,茶樹種植越來越困難,因此泰安茶葉種植面積相對較小,但是空氣、土質、濕度等條件比較優越,產出的茶葉質量很好。“泰安采茶是采一芽一葉,茶農采茶人工費用高,再加上炒制過程的成本、防護越冬的費用,所以好的泰山茶能賣到2000到3000多元每斤。”
泰山茶的制作經過收鮮葉、攤晾、殺青、揉捻、解片、烘干、造型、提香等步驟,做法不同,制出的茶葉不同。即使在同一產地,炒制技術、把關、個人經驗不同,做出的茶葉口感也有很多差別。“泰山茶茶藝表演等附加項目,也增加了泰山茶的附加值,成為一道極具泰山文化的靚麗風景。”泰安市金女兒茶有限公司張輝經理表示。
泰頂青茶產銷專業合作社采用基地農戶+茶廠模式,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年加工能力達到5000斤,現在這樣的合作社不在少數。廠里工作人員邢傳艷介紹,茶廠建立的第一年炒了一千斤茶,但銷售情況不是很好,合作社成立后,社員逐漸增加到200多戶,茶葉的銷量更是翻了幾番,達到現在的8000多斤。“收鮮葉的時候就嚴格要求品質,從根本上保證茶葉緊細、勻整、均凈。原先銷售是靠朋友,現在銷售是靠質量。”
除了綠茶、紅茶,還得增加種類
2011年,泰山茶與泰山玉、泰山麻、肥城桃木等四種旅游商品被評為“泰安四寶”,促進了泰山茶市場的拓展。張輝說,被評為“泰安四寶”之一后,政府對泰山茶的宣傳對提高其銷量起到很大作用,游客也越來越認可,“高端茶用量在逐步減少,但是旅游產品、企業用茶數量都在增加。”
泰安市旅游局商品開發科張虎科長認為,包括泰山茶在內,整個旅游商品市場仍有很大拓展空間,這也是目前旅游商品發展的潛力所在。“我們一直在考慮如何建立專業茶葉市場,也在有意識地對市場進行引導,鼓勵旅行社、茶農進商店、進酒店、進景區。”
2004年起,市旅游局已連續舉辦十屆旅游商品設計大賽,大賽后來逐漸發展為由山東省旅游局和泰安市政府主辦、泰安市旅游局承辦,對于茶葉品質提升、創新研發起到很大作用。同時,通過舉辦多屆炒茶技能大賽、成立茶葉專業委員會、邀請專家對茶葉的種植加工銷售等進行專業指導,有力推動了泰山茶向旅游商品轉變。“我們注重把泰山文化和泰山茶有機融合,邀請北京策劃銷售專家、外包裝研究專家對茶農進行培訓,這也是一項民心工程。泰山茶的產品很好,但外包裝仍需提升。”張虎說。
張麗霞是山東農業大學茶學系主任,在她看來,作為旅游商品,泰山茶的包裝、規格、組合形式等都可以做出改變。“我們應當針對旅游者的心理開發旅游商品,泰山茶產品包裝可以更有設計感,規格不用太大,售價定在50元左右,可以推出系列茶、組合茶,讓游客一次性品嘗到各種茶葉。”張麗霞還建議,作為旅游城市,泰安可以茶園為目的地推出體驗觀光游,還可以啟動仿古性特色茶館建設,與泰安本地傳統文化緊密結合。
“政府在規范化栽培、新品種引進、茶葉加工提升上做了很多扶持。中國茶類根據制作方法和發酵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六大類,除了綠茶、紅茶,我覺得多茶類應該是泰山茶今后的發展趨勢,白茶、黃茶、青茶、黑茶都應該發展起來。”張麗霞認為,發展多茶類可以迎合多茶類消費者的需求、降低成本。
來源:大眾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