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陽光斜射進來,位于水星閣小區的某平價水果店樓老板,把山竹和荔枝往里挪了挪,又噴了點水,以期它們獲得稍長一些的保質期。
這家面積僅為16平方米的水果店,已經開了7年。客人們絡繹不絕,他們和老板顯然都很熟,一邊打招呼,一邊挑水果。
盡管這樣,樓老板還是堅定地說:“明年轉行,現在的水果生意競爭太厲害。”
他指的競爭,來自西側被中河高架隔斷、百步之外的天水巷胭脂新村。幾百米長的胭脂新村,已經聚集了三家水果店。而自己所處這一側,盡管人流量遠不如天水巷,幾米之外卻又是另一家規模等同的水果攤。
也就是說,大約500米長的范圍內,分布了5家水果店,平均100米一家。
多得像小飯館一樣的水果店
如此高密度分布的水果店,并不僅僅出現在天水巷。只要稍加留意,身邊的水果店已經如同小飯館一樣,遍地開花。
在城北長陽路都市水鄉附近,短短500米內,聚集了四家中型水果超市:阿寶富果業、寶佳果業、喜悅果蔬直銷、河馬水果;
在白蕩海小區,則分布著二三十家規模不一的水果店,平均百米一家;
在丁橋的蕙蘭雅路,水果店的分布更是蔚為壯觀:在冠宇雋園小區、丁橋家苑這一帶,先是鮮豐水果緊挨著林氏果園;不到400米,又出現一家鮮豐水果;再隔50米,是老百姓大果園;再隔50米,一轉彎是農貿市場……而在這不到800米的范圍內,還有一家物美超市。
其實在2000年之前,人們還習慣在菜場的水果攤買水果,后來逐漸發展到大型超市或小區的夫妻店。樓老板最初從事的是水果批發生意,他曾目睹了杭州第一家大型水果超市大華元水果商行的開業,當時葉氏果業的老板還只是用一輛破面包車在送貨,“當時我們預測,大華元每天要做到5萬元的營業額,才能維持經營。”
沒想到大華元就此開啟了杭州“水果超市時代”,此后,葉氏兄弟、鮮豐果業等連鎖超市如雨后春筍般的冒了出來。
由此,杭州的水果零售市場也就形成了小區夫妻店、超市水果專柜、水果超市共同競爭的局面。
是什么催生了水果店的瘋狂生長?
在天水巷的鮮豐水果專賣店,孔女士向記者展示了她的購物單:巴西檸檬一只,4.7元;特級山竹,17.9元;秘魯紅提,40.6元,妃子笑荔枝17.6元,蘋果21.3元——總計102.1元。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