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位于秦嶺和大巴山交界,連接陜西和湖北,成語故事“朝秦暮楚”就發(fā)生在這里。“綠色中國行動”第二報道組現在正在竹溪縣采訪。
從十堰市到竹溪縣有兩百多公里,采訪車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走了四個半小時,中午才到達竹溪縣。下午到梅子埡村采訪,又是兩個小時的山路,始終在海拔七百米的山腰上盤旋。采訪組像一個尋寶的探險者,這一次真的是走進了深山老林。
竹溪縣是全國500個資源富縣之一,古代的時候,這里出產茶葉,大米和木材三種貢品。據說,早在唐朝武則天的時候,這里的茶葉就被欽定為貢品,至今梅子埡村還保留有半畝的宋代古茶園。2000年,這里實行退耕還林政策,縣里根據歷史傳統(tǒng),結全當地實際,初步形成了“鄉(xiāng)鄉(xiāng)有茶,數鄉(xiāng)一品”的百里茶葉產業(yè)長廊,被國家林業(yè)局授予了“中國有機綠茶之鄉(xiāng)”的稱號。茶葉,就是我們找到的寶貝。
事實上,好茶不怕大山深。這里的茶葉通過了歐盟認證標準,湖北龍王埡茶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承君在采訪中告訴我,這個標準就是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只要把它拿出來,對方就不會再和你談質量了,直接就是我需要訂多少,你的貨源是不是充足,價錢是多少這些事了。
郭承君總經理:最大的收益我覺得還不是經濟上的,它就是信心,對市場的信心?,F在國家抓食品安全嗎,你心里有底氣,我的產品,它經得起國家相關部門的檢驗檢測。
湖北龍王埡茶葉有限公司在現有的6萬畝茶葉地中,通過歐盟認證的也只有4000畝。通過郭承君介紹,歐盟認證的過程盡管非常曲折,但是讓茶農和經營者發(fā)生了三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是經營者。郭隨君說,中國傳統(tǒng)對茶葉的評價,多是從感覺上入手,歐盟對茶葉品質做出的量化標準非常細,在土壤,水質,培育等等方面,都有明確的操作細則。
經理說,有一年他們?yōu)榱瞬枞~越冬,在地面上鋪了一層木屑保溫,結果負責監(jiān)測的人員發(fā)現后,認為這是在規(guī)定以外新增的項目,必須對木屑的來源地、含量進行監(jiān)測,等到監(jiān)測結果后通過重新認證再確認。郭總經理說,這種看似苛刻、機械的管理方式就是歐盟認證的特點。
郭隨君:最難的問題就是思想的沖突,觀念的轉變,對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歐盟的認證就是一個規(guī)范,有一套固定的栽培方案。
第二個轉變發(fā)生在生產者上。歐盟認證標準對生產流程有非常嚴格的規(guī)范,這讓習慣了傳統(tǒng)生產的茶農非常不適應。比如說,按照歐盟標準,進入茶園,鞋,帽,衣,都有一套要求,人,物要分開。茶農們認為,自種茶以來就沒這么干的,但是通過兩三年的適應,最終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因為有了歐盟認證這個牌子,認茶葉不愁銷路了,現在他們的產品出口到了東南亞、俄羅斯、歐洲和美國。
郭承君:從不理解到理解,從自己不做到互相監(jiān)督,從不理解管理方法,到現在的理解,支持,并自覺地來做。
第三個轉變,發(fā)生在當地政府。他們通過龍王埡種植、銷售茶葉的故事發(fā)現,退耕還林,發(fā)展茶葉,路子雖然走對了,但是只有把品質做上去了,好茶才能真的不怕大山深。歐盟認證的重點,不在于茶葉的外觀和感覺。首先看中的是質量,看中的是空氣,水,土壤,生產過程是不是完全符合有機生產的要求,符合了,那么茶葉就是生態(tài)的,營養(yǎng)就一定是豐富的,健康的。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就從根本上轉變了觀念,自覺保護生態(tài),提升茶葉的內在品質。我們了解到,竹溪縣近年關閉了水泥廠、多種采礦企業(yè)等所有的工業(yè)企業(yè),森林覆蓋率達到76%,坡耕地退耕后水土流失面積每畝減少210噸。
竹溪縣退耕還林實施13年,一共退掉15.5萬畝坡耕地,其中發(fā)展茶葉產業(yè)4.5萬畝。可以說,竹溪在退耕還林的改變中選擇了茶葉,茶葉也通過退耕還林改變了竹溪。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