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比認真地閱讀了這條新聞,“饅頭面條加工今日起禁用明礬”。特別是其中透露的那些曾經似是而非的細節:“世界衛生組織對鋁的最高攝入量做了一個健康指導,每人每周每公斤體重不超過兩毫克,這相當于一個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周吃進去120毫克鋁不會導致鋁的蓄積并引起健康損害。”可是,“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6月發布的監測顯示:我國部分地區市售烘烤面食(面包)中鋁平均含量為126毫克每公斤,市售蒸制面食為149毫克每公斤,油條為495.6毫克每公斤,而頗受兒童及青少年喜愛的膨化食品,含鋁量可達300毫克每公斤。”不用看統計數據,僅拿這些對照一日三餐,你就能知道自己早已“輕松”邁入了鋁攝入量超標人群,這個“你”,不會是少數。
主食的淪落,是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市場必然的觸底,但這也應該是最后的底了。中國這個巨大市場所可能產生的利潤,充分印證著馬克思那句關于“資本”的預言。在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在最不可或缺的“吃”上不惜一切地追求利潤最大化,幾乎是“有利可圖”者必然的選擇。
所以,一個吃客就這樣被“逐利”逼到了生存底線。如果在牛奶、雞蛋、油品等各類食材相繼陷入資本逐利的“丑聞”怪圈時,頗有肚量的吃客們尚可通過謹慎挑選和放棄食用等方式來進行消極的自我保護,那么,主食的淪落,前有大米重金屬超標,現有市售饅頭面條鋁超標,這兩種占盡中國南北方餐桌的主要食材的不可替代性,足以讓“吃客”們退無可退。而且,這個“吃客”,也包括所有的“逐利者”。在一個業已養成“面食中廣泛使用打泡粉”的市場規則中,誰敢輕言幸免。
人性在這里必然發生左右手互搏。因為很多吃客實際上也可能是生產者、銷售者、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執行者……所以,那些對監管缺失的憤怒和責難,對商人無德的痛惜和哀惋,尋根溯源起來,一定都能兜兜轉轉地在自己身上找到貪欲和縱容的“責任”。很多吃客甚至也是“始作俑者”,“用泡打粉發酵面食,蒸制的時候顯得蓬松可口,看起來也好看”,市場對“新技術”不加思索的利用,最終還是要跟隨“吃客”們對于口食之欲無節制的需求。直至今日,“吃客”們對很多是非分明之事態度仍然莫棱兩可,比如對老油火鍋的愛不釋嘴,對腌鹵制品的不可或缺……這種許可,足以消解一切法律禁令的功效,就像煙民之于吸煙,酒徒之于酗酒,說到底都是咎由自取。
人們對口食之欲的需求已經超越了天然食材的供給力,可這個超越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在國外旅行時,我曾經對那些人均收入遠超國人的國家單一乏味的飲食表示困惑,現在看來,尊重食材天然的本色,守護生存的基本安全,大概是他們在經歷了和我們一樣的“膨脹”后最終返樸歸真。而我們顯然已經到了必須回歸的時候,每一個吃客都責無旁貸。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