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本地山藥還在地里生長,零售市場上卻有不少抹著紅土被稱為本地山藥的在售賣。追溯到批發市場,一些外表為褐色的外省山藥正在被商販清洗后放入紅土上進行“美容”,這其中換裝前后批發價相差四五元,而市場差價高達六七元。走訪中記者還發現了綠水浸泡的“保鮮”蕨菜。
紅土山藥
本地山藥要到8月上市
云南本地山藥因皮薄、肉白、粉足、口感好,以及良好的藥理作用倍受消費者喜愛。目前,本地山藥還處于生長期,而昆明市場上卻出現了很多外地產的山藥經過清洗敷上紅土冒充本地山藥。
農貿市場里,本地山藥價格從18元到27元不等,這與表皮褐色的外地山藥相差六七元。“其實兩種山藥實質是一樣的,都是外地山藥,只是外表泥土的顏色不一樣。”爆料人稱,本地山藥大多產于富民,現在還未上市,市場上打著本地山藥在售賣的,大多是假冒的。
昆明銷售的山藥,大多來自東三環虹橋立交附近的農產品交易市場。昨天,記者進入該市場了解情況時發現:緊挨著的幾家批發山藥鋪面門口,工人們正在對清洗后的山藥進行美容,把山藥裹上紅泥,然后裝入塑料袋。
市場內知情人透露,這一季根本沒有本地山藥,商販們為了獲取更多利益,將山藥抹上紅土冒充“本地貨”,而未美容時外地山藥批價八九元每公斤,抹紅土的要十二三元每公斤,真正的本地山藥上市時每公斤不會低于十七八元。
批發市場內,五六家山藥批發店幾乎都有人在洗山藥并給山藥抹上紅泥。
富民縣農業技術推廣所介紹,富民山藥栽培歷史悠久,每年2月下旬進入播種期,采收銷售期在每年的8月左右開始,一直延續到第二年的2月份,上市集中期為中秋節前后也就是9、10兩個月。
1 本地山藥因生長的土質較硬,會顯得彎彎曲曲的;而外地山藥則溜直光滑; 2 本地山藥表面被粘土包裹,看上去顏色均勻;“美容山藥”則顏色不均; 3 本地山藥容易煮爛,吃起來很面;外地山藥脆,久煮不爛。
染色蕨菜
添加的硫酸銅氯化鋅禁止食用
昨天,記者同樣在東三環農產品交易市場內發現了多家出售自稱是新鮮蕨菜的批發商販。在一個個大塑料桶里,裝著碧綠的蕨菜,看上去很是新鮮。然而仔細一看,桶內浸泡的水卻是綠色的。其中在一家較大的水發菜批發店里,擺放著兩種蕨菜——一種是看上去碧綠色的,另外一種則是發黃的;兩種蕨菜批發價均為每公斤4元。
“一種是新鮮的,一種是曬干后直接用水發泡出來的。”商販介紹,她家的新鮮蕨菜是采用保鮮技術保存下來的,因為前來購買的小販需求不同,所以一直售賣兩種蕨菜。當記者質疑浸泡新鮮蕨菜的水為何是綠色時,老板有些警惕,打量了記者一番后,用手很快撩起一些水,湊到記者鼻子邊,并說:“沒異味嘛。”
就在這一商販鋪面旁還有一個擺放著多個藍色塑料大缸的房間,大多數缸被蓋著蓋子,而開著蓋子的一個缸里則盛滿渾濁的液體,表面還漂浮著白色混濁物。
“其實這個季節售賣的綠色蕨菜幾乎是用硫酸銅、氯化鋅浸泡而成,為了達到保持綠色的效果,但這些工業原料對身體絕對有害。”爆料人稱,春季是蕨菜大量上市的季節,為了保存這些蕨菜,一般都是將其曬干,而干蕨菜干癟發暗,想要恢復青嫩的樣子,得將原料經過藥水浸泡,通過用硫酸銅和氯化鋅將蕨菜中的葉綠素還原成本色并進行定色后,干癟發暗的原料就還原成了新鮮翠綠的蕨菜。氯化鋅和硫酸銅,是工業級的化工原料,絕對禁止食用。
察言觀色
1 鮮蕨菜綠色分布不均、自然;發泡加工過的蕨菜綠色過于鮮艷且綠得極其均勻; 2 鮮蕨菜清水沸煮時湯汁清爽;發泡加工過的湯汁渾濁甚至摻雜懸浮物。
食品違法
伸頭必打
早已過了蕨菜采摘的季節,山上也已經沒有了蕨菜,但在東三環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不少商家還在販賣著“新鮮”蕨菜。這些蕨菜真是新鮮的?不是,而是用氯化鋅、硫酸銅等化工原料泡出來的“新鮮”。只要仔細看,泡著蕨菜的水,都是綠油油的。造出來的“新鮮”,誰敢吃?
食品安全,往低了說是關乎健康,往高了說是攸關性命。然而,現實中,總有些人不把他人的健康、性命當一回事。比如蘇丹紅炮制的紅彤彤的蛋黃、石蠟拋光的亮晶晶的大米,還有污水橫流的小作坊制作出來的黑心米線……
云南對待食品安全從未懈怠。今年3月,省公安廳在全省范圍內部署開展為期1年的打擊食品犯罪專項整治行動。
在嚴懲之后,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但仍然有魑魅魍魎,藏身于城市的某一角落,制造、銷售偽劣食品。于是,我們還能看到類似泡著硫酸銅的蕨菜在市場上大行其道。對于這些宵小之輩,雖然無法預見,但可以伸頭就打、伸頭必打,打就要打得他痛徹心扉。當輕微的違法行為都有可能被罰得傾家蕩產,誰還敢輕易以身試法?
保障民眾舌尖上的安全,相關的職能部門需守土有責,要從源頭上遏制住食品違法的沖動。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