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7月7日發表報道稱,籠子里關著豪豬,桶里趴著瀕危龜類,布袋里裝著蛇——雖然法律要求把那些吃掉瀕危動物的人統統關進牢里,但中國一家農貿市場還在公開銷售珍奇野味。
華南食客一直以口味獨特而聞名,當地人有時會驕傲地說,在他們看來“四條腿的除了桌子什么都能吃”。
今年4月,中國提高對銷售或消費瀕危物種行為的懲罰標準,觸犯者可最高被判處十年以上徒刑。不過,廣東省的執法力度顯然還不夠。
從化興富農貿批發市場的一個賣穿山甲的攤販對記者說:“我能賣到一斤500塊。如果你要活的,就得1000塊以上。”
這家市場曾在兩年前被國內媒體曝光,一名地方官員當時告訴記者,興富市場作為非法動物交易中心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那位攤販聲稱,靠穿山甲掙錢越來越難了,因為“現在管得很嚴”。
可是就在最近一個早上,你還是可以在市場里看到大批商販,看到幾千條蛇在白色布袋里翻騰,看到一頭頭野豬透過籠子投來痛苦的目光。
并非所有動物都是非法的,但你還是可以看到有一塊巨大的牌子寫著“娃娃魚”——它在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中的級別是“極危”,僅次于“野外滅絕”和“絕滅”。
除穿山甲外,黃喉水龜也成了買賣對象,很可能是從亞洲各地運來的。
穿山甲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保護,而中國是簽字方之一。
但在國內一些地方,穿山甲被新媽媽們捧成了催乳神器,于是成為橫亙東南亞的巨大走私網絡的目標。
今年4月,中國立法機構通過新的司法解釋,認為除瀕危動物的銷售者外,消費者也將被判處最高十年以上徒刑。與此同時,官方媒體曝光了大批走私動物——廣東邊防人員今年5月查獲了956只冷凍穿山甲,總重4噸。
香港慈善團體亞洲動物基金首席執行官謝羅便臣認為,加大懲處力度是一個“進步”,但“必須加強執法,必須大力加強公共教育和意識”。
有跡象顯示加大懲處確實起了作用。去年一位姓王的廚子告訴記者,他們餐館提供穿山甲菜肴,每斤售價2000元人民幣。
不過,記者最近聯系了十多家專做“野味”的餐館,發現沒有一家店承認售賣穿山甲。
但是中國環保團體自然大學基金研究員田秧秧(音)指出,廣東餐館通常不會公開宣傳瀕危動物菜肴,而是向店家信任的食客推薦秘密菜單。他曾在去年悄悄走訪當地餐館,發現老鷹和天鵝在許多地方都能吃到。
“我對法律的執行情況不太樂觀,因為中國的法律體制仍然不夠有力。”他認為被保護動物的交易情況“越來越嚴重,因為都轉入了地下”。
一些動物的交易規模絲毫不減。在廣州一家專營蛇羹的路邊攤,關在籠子里的活的眼鏡王蛇最受食客們歡迎。
這種動物在紅色名錄中的級別是“易危”,理由是棲息地不斷縮小,同時“因醫療目的遭到過度利用”。
17歲的食客小王對記者說:“吃這種蛇對喉嚨和腦子有好處。”
小王說了句“我不知道這屬于瀕危動物”,然后開心地吃起來。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