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下午,市區好溪堰與麗陽坑水系新增了35000個“移民”。這些出生在培育基地的“移民”大的身長約5厘米,小的只有3厘米,都是水利部門為了生態治水在好溪堰水系規模投放的魚苗。
市水利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姚子亮告訴記者,城市內河的主要污染源除了垃圾之外,最多的是氮磷等有機質污染。這些污染物,對市民來說是黑臭的源頭,但是對植物來說卻是很好的養分。早在2007年便考慮在市區內河進行生態治水,培植水草吸納水中的有機質,然后再通過投放魚苗控制水草的生長。但是當時水質太差,投放的魚苗和田螺紛紛夭折,這事就一直擱置了下來。現在,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治水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生態治水的條件已經具備,用生態的理念來治水、護水被重新提上了議事日程。
據了解,本次投放的35000尾活魚分別是彩鯉20000尾和石斑魚15000尾。之所以選擇它們,是因為它們除了適應性強之外,還兼具美觀的功效,一旦成活,會成為市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次共有3個投放點,分別是好溪堰上游、白云森林公園和山水嘉苑。這已經是水利部門第三次在市區內河規模投放魚苗。姚子亮說:“好溪堰育苗將遵循成熟一段投放一段,并且每隔100米的距離都會在河道內放上10米長的魚巢磚。這些魚巢磚上有大大小小的孔洞,汛期時魚兒就能在這里安然度過。”
來源:麗水網-麗水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