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剛剛抵達上海,與上一次來中國不同,這一次我帶著深深的悲傷和遺憾。”昨天下午,當歐喜集團主席謝爾頓·拉文出現在衡山賓館的報告廳,一開場,就語帶沙啞。
近幾年,“洋品牌”在全球擴張的道路上存在一系列問題。美國歐喜集團是一個典型個案,昨天,他們就在上海遭遇種種質疑。
質疑一 為何母公司不知情
在全球快餐食品行業,美國歐喜集團無疑是一塊響當當的招牌。這家世界級的食品公司在過去100多年來,一直標榜以提供最安全、最優質食品為使命,其全球主要客戶無不是知名食品巨頭。
“震驚”,歐喜集團總裁麥大衛直言,這是他聽聞此事后的第一感覺。麥大衛稱,集團正就“這到底是誰干的”、“為什么要這樣干”、“動機是什么”開展內部徹查。歐喜集團宣布組建“全球輪崗小組”,持續調查運營,包括不斷進行切實的監督以及大量的員工調研。
不過,如此“事后補救”依然難掩歐喜集團此前在品質保證上的漏洞,至于這種漏洞是全球管理體系上的疏漏,還是對待中國市場態度上的不重視,尚且不知。
質疑二 “獨立建制”是否中國特有
在談及上海福喜出現的問題時,麥大衛也解釋與反思道:因歐喜集團是一個規模龐大的跨國企業,因此,此前對上海福喜采取“獨立建制”的運營模式。事實上,這是許多跨國企業此前普遍采取的分散式管理架構(decentralization),由總公司提供明確的流程、標準、要求,分公司據此實行,并且保留一定的自主決策功能。
這種“獨立建制”一度被認為是本土化的最佳實踐——考慮當地實際的運行,也被認為大大有助于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拉文至今仍然對這種架構心懷向往,他將此比作“像一個大家庭一樣運作”,“在家庭中的一些事情,比如尊重、信任、正直和寬容是必不可少的。”不過,也正因缺乏上級強勢的統一指令,相對“散亂”的管理使得歐喜在中國的分公司在食品安全措施執行方面存在隱患。
歐喜集團此番“空降”管理團隊接管上海福喜,可以說是對這種“大家庭文化”的反思與修正。不過,也有在場記者疑問:上海福喜的“獨立建制”是否是中國特有?歐喜集團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分公司是否也是基于如此松散的管理結構?記者的疑問源于此前有報道稱,歐喜在對待供應中國的產品時,管控標準或低于其在一些歐美國家分公司的標準。對于記者的疑問,歐喜集團沒給出回應。
質疑三 如何“承擔全部責任”
發布會始終,“道歉”是一個高頻出現的詞匯。這引發在場記者的第三個疑問:滿口“愿意承擔全部責任”,為何閉口不談具體賠償方案。近日,日本麥當勞采用上海福喜供應的肉制品后,已出臺一些賠償方案。這也是昨天的新聞發布會引得不少外媒尤其是日媒記者到會的理由。但歐喜集團沒給出回應,只是表示“當務之急是調查”。
針對有記者提問,既然歐喜也給日本許多企業供應食品,為何亞洲質量管理中心不設在東京而是上海。麥大衛強調,這是因為中國市場對歐喜集團很重要,此舉旨在進一步強調歐喜集團對中國市場的承諾。
質疑四 誰更需要“食品安全教育”
歐喜集團昨天在滬宣布,為更好地讓中國消費者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將在中國啟動一項耗資1000萬元人民幣、耗時三年的福喜食品安全教育活動。
讓中國消費者了解食品安全重要性?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損害食品安全事件的始作俑者,反過來稱要給受害者進行食品安全的教育,這從邏輯上聽起來更為荒唐,本質上還是沒有認清企業最基本的責任。
食品安全問題并非中國獨有。英國媒體不久前就曝光了幾家雞肉加工廠衛生問題;在澳大利亞,食品安全事故同樣困擾民眾,全澳知名雞肉供應商“baiada家禽”被其員工爆出生產環境惡劣。
民以食為天,說起食品安全,恐怕中國老百姓比誰都重視。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