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有機食品銷售額已超過50億美元,市場的潛力吸引了甚至沒有農業經驗的資本逐利而來。然而,有機食品的真相是:科學試驗并未證實有機食品更“安全、健康和營養”的說法,所謂“零污染”更多是營銷的噱頭,而且,脆弱的生態環境包括空氣、土壤和水質的持續惡化,使有機農產品無法獨善其身。
安全還是口味
64歲的北京市民姜亞文,幾乎每個周末都會乘坐公交車,到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下稱農夫市集)采購果蔬肉蛋。2013年,姜亞文在農夫市集一共消費2.7萬多元,月均約2300元,這差不多占到她月收入的60%。
“我退休金不多,壓縮其他方面的消費,擠出來用在買菜上。”她說,錢花得值,現在一家人都愿意在家吃飯,吃著放心。
像姜亞文一樣,出于對食品安全的擔憂,中國城市居民特別是中產階層中有機食品的擁躉呈明顯增長趨勢。宣稱“拒絕化學品”的有機食品,可謂一擊而中消費者不安的心。“不使用化肥、農藥、添加劑”就等于“安全、健康”,是許多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主要甚至全部認識。
有機食品并非中國人的特殊偏好。不同的是,歐美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鐘愛,主要不是源于食用安全,而是生態環保與營養口感。事實上,安全,根本無法成為有機食品的主訴點。
“零污染”噱頭
有機農業對自然環境要求非常之高,但適合有機生產的土壤不容易找到。現實中,經營有機農場往往要先改良土壤。
某有機農場總裁張同貴說,申請一個種植類的有機認證,要經過3年土壤改良,這樣也只能將農藥、化肥的殘余量降解七八成,“不可能百分百全部降解”。
而即使有機農場環境達標,由于環境中殘留的化學物質也不可能完全清除,有機食品也不能保證“零污染”。
2014年1月,加拿大食品檢驗局發布了近兩年的檢測結果:45.8%的有機果蔬含有農藥殘留,1.8%殘留超標。檢測人員認為,農藥殘留可能是從鄰近的非有機農場漂移,或者通過土壤和地下水轉移過來的,也可能是在儲運過程中與非有機產品的接觸中獲得的。
這說明,有機農業和養殖業都無法完全回避環境的影響,因為空氣、土壤和水都是可以移動的,“零污染”不存在。消費者追求百分百的零殘留,就是一個死結。但消費者的認識終究是來自有機企業的宣傳,很多時候,有機食品被描繪得太好。
還有肥料問題。幾乎所有有機農場都承諾在耕種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和化肥,使用“有機肥”。所謂“有機肥”,大多就源自于飼養動物的糞便。然而,在現實中,飼養動物的糞便被收集后,經過幾個月堆積、發酵的腐熟過程,才能用到田里,因為糞便中可能含有致命性病菌和寄生蟲蟲卵,如果腐熟不充分,就會產生污染。那些使用發酵不足12個月的糞肥的有機農場,與使用熟肥的農場相比,大腸桿菌的污染可高達19倍。
更營養假說
至今,科學界尚未擁有足夠確鑿的科學證據,支持有機食品更有營養的觀點。至少,國內外已有的多項研究表明,有機、散養和圈養雞所產的蛋之間,營養價值并無區別。2009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就刊登了一篇論文稱,單從營養角度看,有機食品同常規食品差不多。研究人員發現,在氨基酸、脂肪酸、糖、維生素、礦物元素等13種營養成分中,有10種有機食品和常規食品中的含量沒有明顯差異;兩者只是在3種維生素的含量上略有不同,且是因為肥料使用方式不同、收獲時間不同、成熟度不同所致。
爭論在繼續。然而,大多數有機食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已經形成“天然的東西就是好的”成見。事實上,有機農業的初衷在于:減少化肥、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以補償生態環境,而不是像中國消費者追逐的“最安全、健康的食品”。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