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國畜牧業發展概況
畜牧業的重要地位體現在關乎畜產品供應、食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及農牧民增收上。
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在1978~1984年間為緩解城鄉居民“吃肉難”問題階段;1985~1996年為滿足城鄉居民“菜籃子”產品需求階段;1997~2006年為產品結構優化調整階段;2007年至今為向現代畜牧業轉型階段。向現代畜牧業轉型階段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國家政策強力推動畜牧業進入快速轉型期及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逐步建立。畜牧業實現年產值2.7萬億,從家庭副業一躍成為我國農業重要的支柱產業。畜產品產量穩步增長,人均肉類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禽蛋占有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人均奶類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從肉類結構變化趨勢上看,豬肉從1985年占比 85.9%下降到2013年的64.4%,降低21%;牛羊肉的比重小幅增長,從5.6%上升到12.7%;禽肉的比重穩步增長,從8.3%上升到 21.1%。規模化養殖的步伐日益加快,2012年500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比重占39%,奶牛1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為37%,蛋雞2000只以上規模養殖比重占65%。
畜牧生產區域化進程加快,區域比較優勢得到發揮。良種供應能力不斷提升。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基本形成,以原種場和資源場為核心,擴繁場、改良站為支撐,質量檢測中心為保障。遺傳改良框架體系初步建成,頒布實施了生豬、奶牛、肉牛、蛋雞、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2年種畜禽場數量達14262家,較2000年的6534家增長了118.3%。以地方品種為素材,成功培育了112個畜禽新品種和配套系,滿足畜產品多樣化、優質化、特色化的消費需求。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共收錄地方品種資源508個。
二 2014年家禽業生產形勢
1 產業基數大
家禽業有養殖場(戶)4000多萬個,從業人員7000萬人,家禽飼養產值6900億元,占畜牧業產值的25%。
2 集中度高
禽肉生產集中在山東、廣東、江蘇、廣西、遼寧、河南等省,以上地區禽肉產量占全國的52.9%。禽蛋生產集中在山東、河南、河北、遼寧、江蘇等省,以上地區禽蛋產量占全國的56.8%。
3 出口優勢明顯
禽產品是畜產品出口中的優勢產品,出口貿易量占全部畜產品的35.8%。2013年上半年的人感染h7n9事件,使家禽業遭受滅頂之災,僅家禽養殖環節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600億元。
2014年以來,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再次出現,家禽業的損失進一步加重,禽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家禽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從監測結果看,肉雞存出欄量大幅下降。2014年2月,肉雞存欄同比減少27.8%,出欄同比減少30.8%,黃羽肉雞商品代雛雞價格和銷量分別同比下降56.9%和30.2%,跌至歷史最低水平。養殖場戶生產經營難以為繼,廣東等省出現了大量銷毀活禽、禽苗和提前淘汰種禽的情況。大型養殖企業和種禽企業資金鏈斷裂,加之銀行機構不愿貸款,部分企業倒閉,無法履行與養殖戶簽訂的合同。2013年國家扶持家禽業生產,祖代種雞的補貼政策為3億元,重點龍頭企業貸款貼息3億元。除此之外,扶持家禽生產還要一手抓疫病防控,一手抓穩定生產,并加大宣傳引導,恢復禽產品市場消費信心。
三“十二五”時期畜牧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1 畜產品供求進入緊平衡階段
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重上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業用途拓展,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畜禽飼料、用地、水資源等資源約束趨緊。畜牧業發展對飼糧需求的增長幅度,超過全國糧食產量平均增長速度。蛋白質飼料原料明顯不足,2013年我國進口大豆6341萬噸,大豆進口依存度近80%,氨基酸進口依存度超過60%。玉米加工乙醇的用途導致2013年玉米凈進口量為319萬噸。肉類產量增幅明顯降低,保障畜產品市場有效供給的壓力越來越大。
2 畜產品生產進入高成本階段
在全社會人工成本提高、原材料價格升高等因素的推動下,飼料原料、人工、水電等費用呈上漲態勢。
3 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疫病多發,重大疫病時有發生,防疫機構不健全,防疫力量薄弱。這樣的局面既影響消費量的增長,也打擊養殖者的信心。
4 畜產品質量安全隱患長期存在
畜產品安全涉及到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無小事,責任大如天。
5 現代化畜禽種業體系建設滯后
生豬、奶牛、家禽等主要畜禽良種大多依賴國外進口,自主育種能力亟待提升。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畜禽育種機制尚未形成。
6 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養殖總量與環境容量不匹配,農牧結合不緊密,廢棄物處理利用技術模式滯后。“十二五”期間,國家將農業源減排納入總量減排管理體系,將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納入問題減排約束性考核指標。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的正式施行,對畜牧業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