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網格化監督員“管得寬”,巡查過程中協助打擊非法加工點
“奇兵”挖出隱身“黑作坊”
今年的某一天,幾名不法分子在奉賢南橋鎮北新村租下一間民房,打算搞個地下味精加工作坊,然而,讓他們沒有料到的是,前腳設備剛進屋,后腳當地執法部門就找上了門。
奉賢工商、食藥監等管理部門之所以能如此“敏銳”,主要是因為他們多了一雙“眼睛”——每天走街串巷巡查的網格化監督員。目前,奉賢不僅在全市率先建成了100%覆蓋的“區—街鎮—村居”三級網格化管理平臺,還將網格化監督員塑造成了一支協助管理部門打擊非法食品、藥品加工點的“奇兵”。
“黑作坊”露頭就被打
網格化監督員本來只關注市政、綠化等公共設施,嘗試讓他們參與打擊非法食品、藥品加工,和奉賢地處城鄉結合部、外來流動人口眾多等特點有關。
“城鄉結合部實際人口遠超戶籍人口,而管理部門的執法力量是按戶籍人口配備的,傳統‘群眾舉報+執法部門檢查’的工作方式,在打擊城鄉結合部非法小作坊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奉賢區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主任施育官介紹說,為了提高管理效率,當地延伸了網格化管理的覆蓋面,把幾乎所有民生問題都納入平臺。
路燈壞了、窨井蓋丟了,這些問題容易發現,但非法食品、藥品加工點通常很隱蔽,監督員如何才能發現線索呢?管理中心第五分隊監督員石建龍告訴記者,第五分隊9名監督員負責一塊10平方公里的區域,每天要上街巡查四五次,每次至少轉悠90分鐘,基本全靠腳走,遇到緊急狀況才能騎車。“有什么風吹草動,藏得再深也瞞不過我們。”他自信地說。
那次打擊“黑作坊”的線索,就是監督員在巡查時聽到的。一位村民聊起有人將一間又偏又破的屋子租給別人開“味精廠”,監督員一路摸過去,發現疑點不少,于是在四周拍了照,注明“加急,疑似非法加工味精”,然后用手機將信息傳到了平臺。
當天上午10點45分,平臺收到監督員報告;下午2點45分,報告被整理成“業務單”派發至鎮工商所、保障科等部門;下午3點41分,執法部門“接單”,出動人員取締了這間“黑作坊”。從發現線索到端掉窩點,只有半天時間,“黑作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平臺點將專治“扯皮”
奉賢的網格化平臺不僅“管得寬”,還“管得細”。覆蓋“區—街鎮—村居”的三級管理平臺,對應不同級別的管理部門,處理大大小小各種問題。因為少了中間“傳話”的環節,以更換窨井蓋為例,以前可能要3天,現在只用幾個小時。
經過兩年的摸索,當地還賦予網格化平臺“點將”的權力,專治管理部門間的“扯皮”。莊行鎮網格化分中心主任顧淑蘭對今年4月的一起案例印象挺深,當時楊溇村有戶居民蓋違法建筑,因為種種原因,派出去的“拆違”業務單被規劃、拆違辦、村委會3家反復“踢皮球”,拖了一段時間始終“無人認領”。“3家單位各有各的理由,但違建不能不處理。后來我們指定由拆違辦牽頭、另外兩個部門協辦,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
如今,這套三級網格化平臺已運轉得比較流暢。2013年1月至今年5月,共接受監督員報告、路面監控報告及市民投訴42萬余件,結案率99.73%。監督員報告越多,市民投訴就越少,許多問題在萌芽狀態就被發現并解決。以莊行鎮為例,今年至今已處理問題2萬余個,其中市民投訴僅172起。 本報記者 葉松亭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