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秋冬季的到來,羊肉備受青睞。其性味甘溫,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鈣、磷、鐵等。羊肉除了營養豐富外,還能防治陽痿、早泄、經少不孕、產后虛羸、腹痛寒疝、胃寒腹痛、納食不化、肺氣虛弱、久咳哮喘等疾病。不過,秋冬吃羊肉還應有些講究。
羊肉古時稱為羖肉、羝肉、羯肉,為全世界普遍的肉品之一,有山羊肉、綿羊肉、野羊肉之分。羊肉肉質與牛肉相似,但肉味較濃。羊肉較豬肉的肉質要細嫩,較豬肉和牛肉的脂肪、膽固醇含量少。它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酸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后或產后身體虛虧等一切虛狀均有治療和補益效果,最適宜于冬季食用,故被稱為冬令補品,深受人們歡迎。由于羊肉有一股令人討厭的羊膻怪味,故被一部分人所冷落。其實,一公斤羊肉若能放入10克甘草和適量料酒、生姜一起烹調,即能夠去其膻氣而又可保持其羊肉風味。
日常生活中我們吃的多是綿羊肉,比如炒菜、涮羊肉等等,從口感上說,綿羊肉比山羊肉更好吃,這是由于山羊肉脂肪中含有一種叫4一甲基辛酸的脂肪酸,這種脂肪酸揮發后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膻味。不過,從營養成分來說,山羊肉并不低于綿羊肉。相比之下,綿羊肉比山羊肉脂肪含量更高,這就是為什么綿羊肉吃起來更加細膩可口的原因。山羊肉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膽固醇含量比綿羊肉低,因此,可以起到防止血管硬化以及心臟病的作用,特別適合高血脂患者和老人食用。
羊肉的營養價值
羊肉在我國北方地區是人們冬令時節餐桌上常見的食品,每年大約7個月的時間人們經常食用。
俗話講:“美食要配美器,藥療不如食療”,羊肉性溫熱、補氣滋陰、暖中補虛、開胃健力,在《本草綱目》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溫熱對人體而言就是溫補,比如冬季老年人比較怕冷,適時的吃些羊肉就會感到暖和,在南方廣大地區,不論是冬季、夏季,人們適時的多吃羊肉可以去濕氣、避寒冷、暖心胃,是有百利無一害的。
吃羊肉可防癌
瑞士科學家發現在牛和羊的體內存在著一種抗癌物質,這種被稱為cla的脂肪酸對治療癌癥有明顯效果。
瑞士一家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了cla的獨特性質。通過對老鼠和人體細胞所作的試驗,科學家們發現,在cla的作用下,癌細胞生長得到抑制并逐漸減少,這種作用對于治療皮膚癌、結腸癌以及乳腺癌有著明顯的效果。
專家們指出,cla物質主要存在于肉類和奶制品中,反芻動物如牛和羊體內cla的含量大大高于豬和雞的含量。試驗還證明,在草原上放養的動物體內cla含量更高。
合理搭配防上火
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
涼性蔬菜一般有冬瓜、絲瓜、菠菜、白菜、金針菇、蘑菇、茭白、筍等;吃羊肉時最好搭配豆腐,它不僅能補充多種微量元素,其中的石膏還能起到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而羊肉和蘿卜做成一道菜,則能充分發揮蘿卜性涼,可消積滯、化痰熱的作用。另外,羊肉反半夏、菖蒲,不宜同用。
羊肉肉質細嫩,含有很高的蛋白質和豐富的維生素。羊的脂肪溶點為47度,因人的體溫為37度,就是吃了也不會被身體吸收,不會發胖。羊肉肉質細嫩,容易被消化,多吃羊肉只能提高身體素質,提高抗疾病能力。而不會有其他副作用,所以現在人們常說:“要想長壽、常吃羊肉”。
不宜與醋、茶及南瓜同食
《本草綱目》稱:“羊肉同醋食傷人心”。羊肉大熱,醋性甘溫,與酒性相近,兩物同煮,易生火動血。因此羊肉湯中不宜加醋。羊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茶葉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吃完羊肉后馬上飲茶,會產生一種叫鞣酸蛋白質的物質,容易引發便秘;若與南瓜同食,易導致黃疸和腳氣病 。
羊肉好吃但應適可而止,羊肉甘溫大熱,過多食用會促使一些病灶發展,加重病情。另外,肝臟有病者,若大量攝入羊肉后,肝臟不能全部有效地完成蛋白質和脂肪的氧化、分解、吸收等代謝功能,而加重肝臟負擔,可導致發病;經常口舌糜爛、眼睛紅、口苦、煩躁、咽喉干痛、齒齦腫痛者及腹瀉者均不宜多食。忌用銅器烹飪《本草綱目》記載:“羊肉以銅器煮之:男子損陽,女子暴下物;性之異如此,不可不知。”這其中的道理是:銅遇酸或堿并在高熱狀態下,均可起化學變化而生成銅鹽。羊肉為高蛋白食物,以銅器烹煮時,會產生某些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因此不宜用銅鍋烹制羊肉。
以下食療方,可提高羊肉的營養價值和保健效果:
1.羊肉豬蹄膏:羊肉250克,豬蹄1只,調料適量。羊肉翻炒,蒸米醋去盡膻味,與豬蹄燜熟。時時服食。功能補虛溫中,通乳。適用于產后乳汁不足,腰酸及小腹冷痛、產后虛寒貧血等癥。
2.羊肉蝦羹:羊肉150-200克,大蒜40-50克,蝦米30克。先煮蝦米、大蔥后下羊肉,至肉熟。飲湯食蝦與肉。功能溫補腎陽。適用于腎虛陽弱,陽痿,腰冷痛,畏寒,夜尿多等癥狀。
3.當歸羊肉湯:羊肉250克,當歸30克,生姜15克,加水煎至羊肉爛熟,去渣取汁服。用于脾胃虛寒,里急腹痛,產后腹中冷痛及腹中寒疝之癥。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