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承德網記者 王鑫
隨著網絡購物迅猛發展,上網買東西早已不再局限于圖書和服裝,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習慣于選擇在網上采購日用品,甚至生鮮食品。只要動動鼠標,足不出戶,各色新鮮水果蔬菜、特產肉類都能直接送到自家餐桌上,只要你能想到的,網上幾乎都能買到。
新疆的大紅棗、江蘇的陽澄湖大閘蟹、云南的普洱茶……幾乎每隔幾天,市民陳女士都會收到自己從網上采購來的各地美食包裹。“網購來的新疆棗又大又紅,價格還比超市里便宜,好吃又省錢。”陳女士對記者說,作為一個地道的“吃貨”,搜羅天南海北的美食是她的一大愛好,要吃到當地的特色食品不可能每一地都親自去,網購正好解決了這一時空問題。如今,能在超市買到的吃穿住用方面的東西都可以在網上選購,不僅年輕人,很多老年人也成為網絡市場的常客。各種電商平臺也盡最大努力為消費者提供購物便利,像冷凍食品會放在冷凍箱里運送,易碎的東西會用泡沫塑料包裝好……
現狀 生鮮、進口食品成為食品電商爭奪的重點
就目前的網購現狀來看,生鮮、進口食品已然成為食品電商爭奪的重點,而專業化分類儲運能力和冷鏈配送,更是成為衡量食品電商是否專業的重要標準。
據《2013年食品網購白皮書》數據顯示,2013年食品電商總交易金額達324億元,同比增長47.9%,網購食品在網購市場總交易額中的占比提升到2.5%,成為電商行業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馬。
2013年,我國網購食品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了4495萬人,其中,女性占比56.46%,男性占比43.54%。雖然女性依然作為家庭內部飲食結構和營養健康的主導,但是男性們的購買率較2012年增長近11個百分點,正逐步成為食品網購的主力軍,男性“主婦”正在強勢崛起。
白皮書同時顯示,隨著食品網購滲透率的不斷提升,市場不斷細分,28—38歲群體雖然依舊是食品網購主力,而48歲以上的人群占比9.28%,較2012年增長了4.28%,并對食品品類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其中,生鮮食品逐漸成為網購熱門,與2012年相比增速高達108.91%。不過很多生鮮食品在運輸上很難保障新鮮,這使得冷鏈配送成為當下電商面臨的重大挑戰,成為消費者最關心問題的第二名,占比達12.3%。
業內從業者認為,2013年,冷鏈配送體系成為食品電商領域一個熱門,并逐漸成為了衡量一個食品電商是否專業的重要標準。目前,中糧我買網專業分類儲運體系,已經能夠做到最后一公里保鮮送達,使得生鮮食品品質迅速提升,這也提升了消費者網購生鮮食品的信心。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唐詩在鞭撻唐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同時,也道出了古代人品嘗天下美味的艱難。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樣的情況顯然不會發生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近日,記者在淘寶網站搜索發現,新鮮直達的荔枝有50多頁的搜索結果。輕點鼠標,來自廣東、海南等地的新鮮荔枝就將快速送到家中。
事實上,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足不出戶遍嘗天下的美食,已然成為許多網購達人的選擇。
體驗 網購食品 品類豐富
王林十分愛吃各地的美食。“以前,聽說某地的什么好吃,往往趁出差時買一堆,或者請朋友捎帶,現在大部分通過網上購買了。”王林說。
王林告訴記者,這些年她在網上淘過的吃食有很多,包括武漢的鴨脖子、四川的水煮魚調味包、各類新奇水果、國外的奶粉等。每次美食一到,品嘗后覺得不錯的,她都會向朋友同事推薦,由此帶動新一輪的網購狂潮。
今年4月份,《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之時,就有網站推出了相關美食的在線購買活動。據了解,4月18日節目首播當晚,該網站“舌尖2”頁面3小時內的手機訪問量達207萬次。而某一集中推薦的切糕在節目播出當晚,網站就售出1900多筆。淘寶發布的指數顯示,每集節目中主推的商品,在節目熱播的周五當晚,以及之后的周六周日,搜索和購買量都會大幅上漲。
目前國內食品電商領域網站眾多,不僅包括淘寶、天貓、當當、1號店等綜合類電子商務網站,也包含像京東、卓越亞馬遜等新近開拓食品電商領域的電商品牌,以及中糧我買網等一系列垂直食品電商。
眾多的食品電商網站為網購達人提供了豐富的食品品類。以1號店為例,美食頁面涵蓋特產零食、進口食品、各地茗茶、蔬果菜市、滋補保健和名酒薈萃等類別。淘寶天貓商城食品欄目則分為進口食品、生鮮水果、美味零食、名優美酒、茶飲沖調、特產熟食等類別。專注食品網購的中糧我買網,除了有上述類別外,還針對特殊人群特別開辟有機、三低食品專欄、并提供產地直送、海外直采服務,以此來更好地滿足各類消費者網購生鮮食品的需求。
除了各地美食的“舌尖”誘惑,吸引王林網購的,還有其低廉的價格和便捷的購物體驗。“與傳統的超市商場相比,網購平臺上的產品從價格到品類,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網上常常舉行各種促銷,我在網上給孩子買的進口奶粉,通常一罐要比超市便宜三四十元。”
較低的價格,顯然是網購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不過王林認為,網購生鮮食品漸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其滿足了人們的食天下美食的愿望。首先這不會影響工作,只要在工作之余動動鼠標,就可以購買到各地的特色美食,做到工作生活兩不誤。二則,網購完成后,只要在家里等待商品上門即可,省去了自己奔波于各大商場、超市的勞碌之苦,節省了大量的采購時間。
目前,多家網絡交易平臺都有食品及生鮮在線交易業務。雖然給消費者帶來了便捷,但由于網上銷售食品準入門檻低,導致有質量問題的食品亦混雜其中,網購食品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引起消費者的重視。
每年的6月份是櫻桃上市的季節,市民趙女士嘗試在網上購買了山東的大櫻桃,雖然物流公司在部分運送環節采用了空運,以節省送貨時間,但櫻桃在送到趙女士家中時,仍然有大半已經腐爛,無法食用。
事實上,對于網購生鮮食品而言,快遞服務僅是其考驗之一。還有更多的考驗是網售生鮮食品所要面臨的。
首先,在某些食品電商網站,有些糕點類食品存在“三無”問題。其次,部分食品網頁宣傳存在虛標、夸大、虛假宣傳。如某網店的黃金肉松餅,網頁宣傳內容齊全,但實際外包裝上生產廠家、生產地址、生產批號、成份、規格等都沒有。三是退款方式隱藏不平等消費。由于消費者用相應銀行的網上銀行進行支付,按理應該退回到相應銀行的卡里。部分網站卻只能退到購物網站的購物賬戶中,促使消費者再次購買。雖說通過操作可以提現,但轉款提款操作不便,其目的就是設置一個門檻“留住”消費者。第四,退貨操作流程繁瑣,普遍存在購買容易,退貨難的問題。
在去年的時候,中國消費者協會就曾做出過警示,網銷食品進貨渠道不明、食品宣傳不實、儲存運輸不規范、食品安全事件追溯難、售后維權難等原因而產生的消費糾紛案例屢屢出現,消費者應警惕。
保障 網購安全 亟待監管
今年3月15日實施的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網購商品7天內可以無理由退貨。除了訂作的或者鮮活易腐的食品,絕大部分網購食品都在新《消法》的保護范圍內。
不過,對于食品電商的相關資質、網購提供者的法律責任,現行《食品安全法》并沒有做出具體規定。目前審議的《食品安全法》修訂案草案中提出,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并承擔食品安全管理責任;未履行法定義務,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并先行賠付。
對此,經常網購的市民認為,這樣的規定很有必要。首先,與一般的線下食品交易相比,網購食品交易最大的特點就是缺乏實體店。網絡本身的虛擬性和不可靠性導致網購食品存在諸多的隱患。絕大多數網店沒有在工商部門登記,無法出示購物發票。一旦食品質量出現問題,消費者因為沒有消費憑證很難得到賠償。其次,某些網店通常都是“一人公司”,即從客服、采購員到老板全是一人擔任,經營條件一般都難以達到衛生、環保部門的許可條件,進貨來源很難保障,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件,相關賠償根本得不到保障。
在法律專家看來,網站是網購食品發布信息最主要的途徑,要避免因不良商家導致的食品交易安全的發生,除了法律規范,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網絡交易平臺的監管。應通過建議網絡平臺的提供者禁止賣家通過網絡向消費者出售自制、未經許可的食品等方式,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相關權益。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