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臨近,廣西不少地區迎來了花生油消費旺季。近日有媒體報道,將5份散裝花生油樣品送往梧州市食品藥品監督局檢測后發現,一類致癌物黃曲霉毒素超標率高達100%,來自蒼梧縣的兩份樣品黃曲霉毒素最高含量均達100微克/千克,是國標20微克/千克的5倍。
為此,近期梧州市食品藥品監督局開展了散裝花生油專項整治行動,依法封存處理不合格門店及產品。
黃曲霉毒素:看不到的“殺手”
據了解,黃曲霉毒素是目前發現的最強的化學致癌物之一。人在長期食用含黃曲霉毒素的食物后,黃曲霉毒素極易在肝臟部位形成積累,由此損害肝臟引發肝癌等疾病,而目前國家對于食用花生油黃曲霉毒素含量規定的標準是最高不得超過20微克/千克。
黃曲霉毒素耐熱,難以消除,普通的烹調、油炸等均不能破壞其毒性。此次媒體曝光散裝花生油黃曲霉毒素超標已并非第一次,散裝花生油為何致癌物黃曲霉素屢屢超標?原料問題,還是加工工藝問題?
梧州市相關業內人士介紹,濃香花生油黃曲霉毒素不能依靠生產工藝去除,目前還沒有特殊生產設備專門去除黃曲霉毒素,主要靠三個方面的把關嚴控。
首先是花生原料的儲存。在花生原料的儲存上,采用恒溫倉庫儲存原料,能更好地保持花生的新鮮度,防止花生原料在儲存過程中出現變質。
其次是花生原料入榨之前的篩選。每批即將入榨的花生原料,都要經過清理、去石和篩選三道工序,從源頭上控制,可以減少霉變的花生對成品油的污染。
最后是嚴格的檢驗。對每批花生原料都要定期抽檢黃曲霉毒素,合格的原料才用來生產濃香花生油,還要對每批成品油都要進行檢驗黃曲霉毒素,確保符合國家標準的才可出廠銷售。
因此,散裝花生油質量偏低,黃曲霉毒素超標,更多是因為散裝油行業本身小規模經營的先天不足。
此外,南方在存儲花生的自然條件上明顯不如北方。盡管大多數花生原料來自山東、河南等北方地區,但南方長期濕熱氣候極易滋生黃曲霉毒素,這也是南方花生油產品黃曲霉毒素超標往往要嚴重于北方的主要因素之一。
占梧州大部分市場份額
源于當地民眾對花生油的喜愛,散裝花生油在梧州占據較大市場份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糧油經銷商王先生表示,目前梧州地區散裝花生油占據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
梧州市民偏愛土榨花生油有多方面原因,如花生油營養豐富、易吸收消化,生榨花生油更濃香;近年來頻頻曝光的食品安全負面新聞,令不少消費者在心理上傾向“農家”、“土榨”、“自榨”、“生榨”產品。
此外,散裝花生油的榨取方法簡單直接,加上現榨現售的銷售方式,令不少消費者覺得“原生態”、“無添加”。
有業內人士認為,散裝花生油的濃香是源自加工時高溫及花生殘渣,業內稱生榨工藝榨出的油為‘毛油’,黃曲霉毒素超標是其中最常見的不安全因素。
“事實上,散裝花生油有濃香也未必一定是天然的,”王先生稱,為了增加香氣,部分從業人員添加花生油香精,只要加入少量香精,就能做到比純花生油還要香。所以,消費者不應一味迷信花生油濃香。
亂象不止或可效法北海禁散
據了解,現在梧州的花生米價格大概在7元/公斤,花生的一般出油率是1公斤花生米出8兩油,這樣一算就是2.5公斤花生米出1公斤油,那么1公斤花生油的純原料成本就接近18元了。
“盡管還可以出售約1.5公斤的花生廢料,但成本里面還應該攤入水電、門面、人工費用。”業內人士王生分析稱,“如果過于便宜,就是摻假或摻劣了。有的摻豆油,有的摻廉價的棕櫚油。這也是國內不少城市繼禁止榨散后禁止售散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據國內媒體報道,國內已有北京、武漢、昆明、長沙、海南、青島、西安、烏魯木齊、株洲等多地明令禁止散裝食用油銷售。在廣西,北海也率先推出全面禁散政策。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