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亨氏(h.j. heinz)在中國召回米粉事件,凸顯中國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在中國,如何對產品中不同來源的原料進行有效追溯?
亨氏上周向中國消費者道歉,并表示將完善可追溯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之前因浙江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發現亨氏ad鈣高蛋白營養米粉嚴重鉛超標,亨氏在中國召回四個批次的ad鈣高蛋白營養米粉,公司經全面排查后認為事件原因是供應商提供的原料發生了偶發性帶入。
中國經常爆發食品安全疑慮,外資品牌百勝(yum.n: 行情)、麥當勞(mcd.n: 行情)、沃爾瑪(wmt.n: 行情)和恒天然fcgha.nz近期均陷入食品安全丑聞,且這類事件對銷售會形成重大沖擊。
在歐美,農產品條形碼追溯體系相當完善,但在中國則非如此。
一家專注中國食品和飲料行業的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davidmahon說:“在中國,目前食品還不能實現標準化可追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國食品技術協會(ift)8月報告中,對中國食品可追溯體系以及監管的評級是“差”,是報告中約20個國家中評分最低的。
食品安全條形碼中存儲著包括產地農場、收獲、種植、存儲和運輸日期等,意味著萬一發生了任何問題,用戶可以順藤摸瓜地對涉及產品批次進行追溯,查明問題原因。
**食品追溯不完善**
一些企業已嘗試在中國推廣條形碼追溯,譬如法國零售企業家樂福(carr.pa: 行情)去年推出了水果和蔬菜的條形碼體系,但這尚未成為行業通行做法,因要貫穿整個供應鏈采用該體系的成本很高。
亨氏稱已確定導致此次米粉召回的供應商和涉及原料,稱要制定更嚴格的原料供應商監控和管理制度。
亨氏中國網站刊登的聲明中稱:“我們將繼續完善‘從農田到工廠’的可追溯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記者聯系亨氏尋求進一步置評,未得到回復。
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非常敏感,尤其是涉及嬰兒食品。
中國的土壤和水污染問題嚴重。麥當勞和漢堡王(bkw.n: 行情)等跨國公司稱,已在中國采用嚴苛的檢測和審計程序,以避免水和土壤污染導致食品被污染等問題。
**供應鏈碎片化**
中國的農業供應鏈往往呈高度碎片化,多數農場規模較小。
因此即便對供應商實施了嚴苛的審計,還是難以追蹤供應鏈上的所有供應商,難免有些供應商會將合同分包出去以削減成本。
此外,業內人士稱,雖然中國監管當局制定了嚴格的食品安全法規,但缺乏足夠的人力資源去確保這些法規的執行。
中國一名業界高管說:“不是說中國沒有這樣的技術,只是供應鏈太過碎片化。”這名高管以前經營一家食品加工廠,為中國和海外的跨國公司供貨。
他說,有一次,他公司發往日本市場的一批冷凍蔬菜被化學物質污染了,原因是一家接受了審計的、長期的供貨商采用了一部分其他農場的產品。
他說:“供應鏈龐大,有時難免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別的供貨來源價格更低的時候,有的供應商可能向這樣的供貨來源采購。就這樣,一個人做錯了事情,就導致產品被污染。”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