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至12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做到保供穩價。這一提法為明年的生豬生產定下基調。
目前,我國生豬生產的格局如何?各生豬生產大省,又提出了何種政策措施來恢復生豬生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18年,四川和河南的生豬出欄頭數最多,分別達到6638.3萬頭和6402.38萬頭,在31個省區市中排名前兩位,占據全國69382.4萬生豬出欄頭數的18.79%。
12月11日,四川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印發《關于發揮地方金融組織作用支持生豬產業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進一步發揮好政策性融資擔保功能,積極為全省符合條件的種豬場(含地方豬保種場)和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提供融資擔保服務。
全國生豬產量“六檔次”
12月12日,4萬噸儲備凍豬肉投放市場。12月13日,中國養豬網的數據顯示,生豬(外三元)價格連跌7天,為33.75元/公斤。
不過,未來各省份生豬生產恢復“內功”,才是生豬價格下降的根本保障。那么,各個省份生豬的產能如何?
2018年,全國31個省份的生豬產能可以分成六個檔次。
第一個檔次是四川、河南、湖南和山東,這四個省生豬出欄的頭數均超過5000萬頭,分別為6638.31萬頭、6402.38萬頭、5993.7萬頭和5082.26萬頭。這四個省的產量加起來,超過全國產量1/3,達到34.75%。
第二個檔次是湖北、云南、廣東、河北、廣西和江西,這六個省份的出欄頭數,在2018年均超過3000萬頭,其中湖北達到4363.5萬頭。
第三個檔次是安徽、江蘇和遼寧,這三個省的生豬出欄頭數在2000萬-3000萬頭之間,其中安徽達到2837.39萬頭。
第四個檔次為黑龍江、貴州、重慶、吉林、福建和陜西,這六個省份的生豬出欄頭數在1000多萬頭。
浙江、內蒙古、山西、甘肅、海南和新疆為第五個檔次,生豬出欄頭數在500萬-1000萬頭之間。
天津、北京、上海、青海、寧夏和西藏則為第六個檔次,生豬出欄頭數均不超過500萬頭,其中西藏為11.94萬頭,在全國最少。
為何各地出現生豬出欄頭數的明顯差異?
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事業部生鮮品研究員魏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背后既有市場因素的主導,也不乏行政命令的影響。“比如浙江的消費比較多,但是當地山地較多,沒有太多適宜養殖的土地,加上是南方水網地區,也有環保的壓力。”
此外,山東、河南等北方地區,更靠近飼料原料地;另一些地方,比如廣西,人力成本更低一些。“因為生豬的產出物是一樣的,都是豬。所以這個產業的核心能力,是在成本控制方面,哪里成本低,哪里的生豬養殖就更發達。”魏鑫說。
四川:第一產能大省為何遭受高價?
“從需求方面來說,四川、河南、湖南和山東都是人口大省,當地就有很多豬肉消費的需求,而海南、甘肅等地人口較少,需求較少,所以生豬的產量也較低,生豬供應需要和需求匹配。”魏鑫表示。
此前,農業農村部發布《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各個省份要實現一定的產銷平衡,并提出了產銷平衡總體要求。
其中,東北、黃淮海、中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安徽、河南、山東、江西、湖南、湖北、廣西)為生豬及產品調出區,要為全國穩產保供大局作出貢獻,實現穩產增產;東南沿海地區(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為主銷區,自給率要達到并保持在70%左右。
此外,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過跨區合作建立養殖基地等方式保證掌控豬源達到消費需求的70%;西南、西北等地區(內蒙古、山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為產銷平衡區,要確保做到基本自給。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川、河南、湖南和山東四個生豬產能第一檔的地區,只有四川是“產銷平衡區”,提出“要確保做到基本自給”。
“事實上,四川目前是凈調入區。”魏鑫表示,“目前四川有8000多萬人口,對豬肉的傳統消費量很大。換句話說,盡管四川養豬養得多,其實當地消費得更多。尤其是現在這個階段,四川人的一個習慣是臘肉、臘腸在冬天消費相對會比較多,有一個季節性。”
這也反映到豬價上。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2019年第49周(即12月2日-12月6日),16省(直轄市)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的周平均值為每公斤44.93元。
其中,四川豬肉周均價為每公斤48.19元,環比漲1.0%,同比漲103.5%,在全部有數據的省份中排名第二位。
農業農村部表示,隨氣溫下降,四川傳統腌臘開始制作,本地屠宰企業開工率小幅提升,加之外省豬肉價格上漲,屠宰企業外采豬肉成本提升,支撐本地豬肉價格上漲。
“四川還有一個問題是運費貴。”魏鑫表示,“從養殖生豬的原料來說,玉米是從東北或者山西運來的,豆粕是從沿海各個油廠運過來,這些地方距離四川都是相對較遠的,所以運費成本就比較貴了。”
各地如何恢復生產?
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看,各個生豬產能大省整體產能遭受明顯影響。
比如,四川2019年上半年生豬出欄2754.4萬頭,下降4.1%;河南2019年上半年豬肉產量同比下降4.1%;湖南上半年生豬出欄2724.60萬頭,同比減少259.62萬頭,下降8.7%;山東今年上半年豬肉產量下降5.5%;湖北2019年上半年生豬出欄同比下降8.3%。
此外,廣西今年上半年全省生豬出欄和豬肉產量同比分別下降5.1%和5.3%;江西今年上半年生豬出欄1491.0萬頭,下降5.3%。
那么這些省份要如何進一步恢復生產,以實現產銷平衡的目標呢?
目前,各個省份已經在積極的行動起來。以四川為例,12月10日,農業農村部在四川省綿陽市召開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幫帶中小養殖場戶發展座談會,交流企業“大幫小”成功做法,引導企業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帶動中小養殖場戶盡快補欄增養、恢復生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包括溫氏股份、新希望等上市企業,都在積極的和四川簽訂生豬產業化項目合作協議。
比如,12月初的消息顯示,溫氏股份分別與四川省樂山市、涼山州冕寧縣、宜賓市珙縣等地簽署了350萬頭一體化生豬養殖項目以及20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投資協議。
此外,溫氏股份還挺進河南,近期,溫氏股份發布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溫氏產投擬以現金3.5億元收購河南省新大牧業股份有限公司41.22%股份,同時,溫氏產投對新大牧業現金增資4.6億元,共獲得新大牧業61.86%股份。
各大豬企紛紛吹響了進軍“號角”,這或許將成為地方恢復生豬產能的重要抓手。
根據農業農村部在上述會議中的表態,大型生豬養殖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公司+農戶”、托管租賃等方式,帶動中小養殖場戶升級改造防疫設施,健全防疫制度,以大帶小,以點帶面,實現企業和中小養殖場戶互促互進的雙贏。充分發揮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支撐機構、行業協會、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的技術優勢,強化培訓和服務,幫助中小養殖場戶提升疫病防控和飼養管理水平。
同時,數據顯示,11月份生豬存欄環比增長2%,自去年11月份以來首次回升;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4%,已連續2個月回升。從不同區域看,有18個省份生豬存欄環比增長,比上月多6個;有22個省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比上月多5個。其中,東北、西北、黃淮海、華東、華南等地區生豬生產恢復較快。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