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黃浦區出臺由政府引導、行業協會主推的《小餐飲店管理規范》,不但實現了嚴格執法,還守住了老城區的煙火味,既展現國際大都市良好的營商環境,又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老舊的街面房子、逼仄狹窄的弄堂,幾家人共用一間廚房,短短300米的進賢路,卻承載著最受上海人歡迎的記憶味道。
進賢路位于上海黃浦老城區,早在上世紀80年代,進賢路上就有不少人家申請居改非,開起了上海人的“深夜食堂”。幾十年來,蘭心、茂隆、錦園、海金滋……早已在上海灘叫得響當當。
其中,蘭心餐廳更是連續兩年入選米其林推薦餐廳,每到飯點,總能看到衣著時髦的年輕人坐在門外的小板凳上排著長隊。
但隨著更多高檔連鎖餐飲店涌入黃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傳統小餐飲被貼上“臟、亂、差”的標簽,進賢路的小餐館也面臨發展難題。
“無論如何,也要給小餐飲制定標準,這樣才能讓老城區品牌煥發生機。”黃浦區市場監管局食品生產餐飲科負責人告訴《法制日報》記者,2016年,黃浦區共有3000余家小餐飲,除飲品店、現制現售飲品以外,還有兩千余家小餐館,制定標準談何容易。
傳統小餐飲,往往開在居民區,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產物。如今,隨著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當年的餐飲開店要求難以達到現在的規范標準。對于本身證照齊全的傳統小餐飲進行整改,必須考慮歷史背景。
“標準制定要求不能太嚴,但又必須符合最新食品安全規范,讓這些老店‘跳跳腳’就能夠達到。”這位負責人說。
標準制定好了,如何推廣實施?一旦強制性執行,就有悖定立標準的本意,為商家增加額外負擔。
最終,在黃浦區委依法治區辦的指導下,黃浦區市場監管局法規科牽頭,各業務科室共同商議,請上海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起草,作為推薦性標準,食品協調科通過黃浦區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轉發相關部門,共同推動執行。
這便是由政府引導、行業協會主推的“上海市黃浦區標準《小餐飲店管理規范》”(以下簡稱《小餐飲店管理規范》1.0版)。該規范對標食品安全最新要求,包括經營管理、人員管理、店堂衛生、餐具消毒、廚房管理、采購貯存6個方面。
為了激勵餐飲店落實標準,黃浦市場監管局還推出獎勵辦法,對整改達標和示范的餐飲店給予一定現金獎勵。
同樣,獎勵辦法也不能貿然制定。經過多方調研評估,黃浦區市場監管局最終起草《黃浦區小型餐飲店標準化管理評估及獎勵實施細則》(以下簡稱《評估及獎勵實施細則》),明確了獎勵發放對象、評審驗收程序、獎勵程序、年度評估和管理監督機制等內容,確保了評審和獎勵工作合法、科學、高效、嚴謹。
2017年下半年,《小餐飲管理規范》1.0版和《評估及獎勵實施細則》同步推出,進賢路成了第一批試點街道。
開了30多年的蘭心餐廳,總面積不足30平方米,70多歲的唐阿姨借著這次整改,將自家硬件設施來了一次全面翻新。
如今走進蘭心餐廳后廚,老舊的水泥灶臺全部貼上瓷磚,曾經搖搖欲墜的木質備菜架已被整潔干凈的不銹鋼架替換,破舊斑駁的白石灰墻壁和屋頂也都修葺一新。
唐阿姨瞇著雙眼,笑開了花:“我們以前每年也都小修小補,哪里壞了就修哪,這次政府推出規范標準,我們的裝修也就有了參照。前不久,一個經常來我家吃紅燒肉的明星要到后廚看看,看了之后,她說,以后我就更放心來您家吃了。”
今年9月,黃浦區又推出了《小餐飲店管理規范》2.0版,以食品安全“四個最嚴”、垃圾分類、生態環境、文明城區建設等要求為基礎,分為總則、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垃圾收集、經營管理五個部分。目前,《小餐飲店管理規范》2.0版已在南京東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等街道試點實施,其他條件成熟的街道,也將推進實施。
截至目前,黃浦區的《小餐飲店管理規范》推出兩年,共改造1249家小餐飲,有1197家通過驗收,其中通過2.0版驗收通過的有82戶,曾經的傳統老字號如今重煥生機。
上海市黃浦區市場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張芹說:“黃浦作為上海中心城區的核心區,既是上海城市之根,也是對外開放的名片,這里營商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上海發展和上海形象。實踐證明,我們不但實現了嚴格執法,還守住了老城區的煙火味,既展現國際大都市良好的營商環境,又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來源:法制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