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喝奶茶、代吃火鍋、代長胖,每單收費標準為‘食品價格+路費+10元’。”據《工人日報》報道,近期在電商平臺上出現了很多新的“代服務”方式,代吃、代喝、代訂酒店、代遛狗……甚至還有代叫醒、代掃墓、代相親等花式“代服務”。不過“代經濟”層出不窮,人們對其卻褒貶不一。
對逐漸流行的各類“代服務”,大家可能不會陌生,像代購的生意,已經存在多年了,代跑腿、代駕之類的服務,也早已滲透進日常生活。不過“代經濟”衍生出“代喝奶茶、代吃火鍋、代長胖”之類千奇百怪的模式,的確是刷新想象。
類似服務在交易平臺上存在,有些可能是賣家出于獵奇,未必真有人購買,有些卻并非如此。比如據媒體調查,有消費者因懷念家鄉學校門口的炒飯,而購買了“代吃”的服務,通過邊吃邊與對方視頻,來慰藉鄉愁。這是一種精神需求的衍生服務,可見那些在外界看來相當奇葩的“代服務”背后,同樣有真實的市場需求存在。
這就是市場經濟的精妙所在。分工越來越細,有需求的地方就會產生相應的生意,而在互聯網之下,供需雙方能夠更加精準地對接,多元化的訴求能夠得到滿足,消費得以升級。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逐漸流行的“代服務”,是在批量制造懶人,就好像上海推出垃圾分類之后,立即出現了代扔垃圾的服務,原本應該親力親為的事,都推給了他人。
其實這是一種在科技進步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似是而非的觀點。汽車等代步工具的出現,是不是讓人變得更加懶惰了呢?當然不是,相反它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率。“代經濟”的出現是同樣的道理。比如代扔垃圾、代跑腿,一方面讓賣家能夠將有閑的時間變現,另一方面能夠讓買家更高效地做其他事情。代駕的出現,讓消費者可以更暢快地享受酒局。
至于代吃、代喝等花式服務,同時實現了精神慰藉的效果。所以說,花錢買服務,其實是種更解放時間的消費方式,它帶來了更高的效率,而非在制造懶人。因此,對這類新興產業,還是得保持適當寬容。
當然,這并不是說“代經濟”完全沒有問題,一方面,在資本市場上,類似新鮮產業很容易被盲目吹上風口,造成資本泡沫,損害投資人利益;另一方面,作為全新的商業形態,在監管體系來不及響應跟進的前提下,其存在各種隱患,對市場秩序和消費者合法權益構成威脅。
典型的像代寫論文,這一服務存在已久,卻是被高校嚴厲禁止的;再比如此前網上曾流傳“代吵架”服務,類似服務類型存在著法律風險。此外,很多代理服務還涉及到地下黑產,比如代充值背后可能存在著職業的羊毛黨;不久前廣東警方打掉了“代叫單”的團伙,該團伙正是利用“代叫單”形式詐騙網約車平臺和司機。
由于網絡的分散性和隱蔽性,一些灰色的代理服務游離在監管的視野之外,它們的存在同樣源自真實的市場需求,只是這種需求并不是合法合規的。對此,對應的職能部門要及時跟進,堅決打擊,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同時平臺必須全面清理,不給灰色的“代服務”留下生存空間。
來源:光明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