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將過,往年此時正是回收中秋月餅券的“黃牛”最忙碌的時候,但是今年情況似乎有了些許變化。
從過往的消費情況看,月餅券不是“食品”的代名詞,反而更像是一門投機生意。有知情人士透露,在月餅券利益鏈中,廠商是最終的獲益者。不需要大量生產月餅,不需要面臨庫存積壓的風險,只需發售月餅券即可獲利。以一張100元的月餅券為例,廠商將其以80元的價格賣給購買者,購買者將月餅券贈給其他人,期間或經幾度轉贈,最后“黃牛”以60元的低價從持券者手中回收,之后以每張40元的價格由廠商回購。通過“一賣一買”,廠商不需要生產月餅,仍然能凈賺40元。
為了遏制買賣月餅券等投機行為,部分二手平臺甚至對月餅券進行了“封殺”。中國商報記者在某二手平臺上搜索“月餅券”等關鍵詞,顯示為“違規信息,不予顯示”。
從根源上看,消費者收到月餅券不選擇兌換而是轉賣,原因并非是月餅不受歡迎,而是消費者認為這些月餅的價格“不值”。當前,月餅過度包裝的現象仍很普遍,動輒成百上千元的月餅禮盒,實際上在口味和質量方面與普通月餅并無太大區別。據了解,成本價幾十元的月餅,經過禮盒包裝,價格能上漲數十倍。對于消費者而言,與其兌換月餅券,不如選擇低價賣給回收者,能獲得更大效益。
隨著媒體不斷曝光,月餅券從去年開始漸漸遇冷,有“黃牛”在網上表示,“近兩年生意非常難做。”月餅券的回收價格也應聲走低,標價400多元的月餅券回收價不到原價的1/3。
值得關注的是, “月餅券”炒作現象剛得到緩解,“蟹卡”卻悄悄的多了起來。中國商報記者從某二手平臺交易網上搜索“大閘蟹禮券”關鍵字,出來許多低價出售“蟹卡”的信息。從價格上看,“蟹卡”的價格范圍與“月餅券”類似,都在100-800元區間,一張價值588元的“蟹卡”,在平臺上的賣價約為188元,回收價格普遍為原價的1/3。
平臺轉賣“蟹卡”的賣家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今年收到許多大閘蟹禮品卡,自己消費了一部分,多余的部分就在平臺轉賣。”
隨著“大閘蟹卡”持續走紅,未來是否又會出現“券比蟹多”的景象呢?
來源:證券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