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貌似合理甚至高大上的概念背后,也潛藏著各種風險和難題。“人造肉”想要真正擺上中國消費者的餐桌,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據媒體報道,由北京工商大學實驗室團隊與植物肉品牌合作研發的中國第一代“人造肉”,預計將于今年9月正式上市。這意味著,市場上熱議已久的“人造肉”將掀開神秘的面紗,接受中國消費者的品嘗和檢驗。這也就是說,“人造肉”要從實驗室真正擺上餐桌,還需得到普通老百姓的認可才行。
自2012年荷蘭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人造肉”以來,“人造肉”的概念很快風靡全球。事實上,“人造肉”不僅在資本市場上掀起了一股風潮,在技術向市場轉化方面也邁出了切實的步伐。目前,包括漢堡王、賽百味等快餐巨頭已提出了龐大的“人造肉”漢堡或三明治等產品計劃,麥當勞也表示會對“人造肉”漢堡密切關注。
“人造肉”之所以得到資本市場及廣大民眾的高度關注,原因有多種多樣。一方面,在全球人口不斷膨脹、貧困人口有增無減的情況下,“人造肉”被認為是解決人口基本溫飽的一劑良方。另一方面,“人造肉”符合健康、環保等現代飲食的要求。此外,龐大的市場規模也是吸引各路資本紛紛涌入的一個重要原因。據預測,五年之內,“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100億美元。
但是,在各種貌似合理甚至高大上的概念背后,也潛藏著各種風險和難題。在資本市場上,“人造肉”概念股一開始牛氣沖天,但很快就歸于平靜。即便是美國唯一一家專門生產“人造肉”的超肉公司,其股票也是泡沫破滅,股價甚至一度跌破了發行價。而價格則是“人造肉”走上普通民眾餐桌的另一個障礙。在美國的超市里,“人造肉”的價格要比傳統肉類貴20-50%。老百姓愿不愿意花更大的價錢去吃假肉,顯然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
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口味是“人造肉”最大的軟肋。盡管制造者們想了很多辦法讓植物肉的口感和真肉更加接近,但在挑剔的中國人的舌尖上,恐怕口感上的區別一嘗便知。另外,“人造肉”的形態恐怕也不太符合國人的要求。比如糖醋排骨、紅燒肘子等菜品,恐怕就很難以“人造肉”的形式呈現。事實上,許多植物性質的假肉,如素雞、素鴨、素燒鵝等,在中國傳統的食譜中早已存在,但時至今日,這些食物還遠遠談不上取代真正的肉類。
由此可見,“人造肉”想要真正擺上中國消費者的餐桌,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除了技術上仍需發展和改進、價格上要更加親民外,形態和口味等主觀因素也是影響其市場化的一大障礙。當然,在崇尚“民以食為天”、以及越來越追求健康環保的國民面前,“人造肉”仍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值得去試水和探索。
來源:深圳特區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