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黃祎通訊員麻志鋒孫穎平/文
近日,縉云縣五云市場監管所接到一起消費者投訴,消費者稱自己在五云街道某超市購買的西瓜表皮上看似有針孔,懷疑是西瓜打了“甜蜜素”,且食用后味道感覺與平時買到的西瓜有所不同,請相關職能部門幫忙處理。
五云市場監管所執法人員第一時間通過各方考據驗證,力求真相。執法人員根據舉報信息第一時間到該超市現場查驗進貨渠道、購進票據,發現上述西瓜產地是寧夏中衛,且與某合作社長期合作,證明該超市有固定合法進貨渠道。同時,該所還請業務科室協助調查,縉云縣市場監管局食品科通過觀察瓜孔大小、形狀,西瓜內部色澤變化,并未發現有液體注入的跡象。
那么,消費者所購買的這個西瓜形似“針孔”的樣子是如何形成的呢?為進一步查明真相,五云市場監管所執法人員聯系到農業部門負責瓜果監管的技術干部,專業技術人員調查到該西瓜品種為寧夏石頭瓜,通過仔細核查比對后,初步判斷為生長過程中柴根、樹枝或其他尖銳硬物扎入導致西瓜表皮出現小孔,與針眼形狀不一致。
另據相關資料顯示,農科院專家潘博士指出:西瓜內部組織結構不同于動物或者人體組織結構,要想通過針管注射形式往向一個未成熟的西瓜內部打入液體,難以實現,沒有多余可供注射空間,內部壓力還會往外溢出水分。
綜上所述,從西瓜組織結構、經濟成本和“打針”效果、案例查證等多個因素分析,西瓜“打甜蜜素”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其實在網絡上按關鍵字搜索,可以看到“西瓜打針”這樣的食品安全謠言屢次作惡,不僅給瓜農和銷售上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也給廣大消費者帶來不必要的恐慌。
來源:蘭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