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總量的萎縮,奶粉企業對于市場份額的爭奪越加關注,在采訪中,有多位國內奶粉企業負責人對跨境渠道奶粉業務的規模表示擔憂,在他們看來,隨著電子商務法的落地,跨境購再度成為大量海外奶粉進入國內市場的一條通路。
其中一部分未通過配方注冊的企業開始利用跨境購進行鋪貨銷售,從而規避配方注冊。在2019cbme中國孕嬰童展會現場,記者看到,仍然有少數幾家尚未通過注冊的奶粉產品前來參展,比如目前網紅產品貝拉米。
根據配方注冊制新政規定,未通過注冊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將無法在國內生產和銷售,這也讓貝拉米損失慘重,今年2月份,貝拉米發布2019財年半年報顯示,總營收約為1.3億新西蘭元,同比下降25.9%;稅后凈利為810萬新西蘭元,同比下降63.8%。由于尚未通過中國的奶粉配方注冊制,貝拉米報告期內中文標簽奶粉銷量為零,上年同期則為1810萬新西蘭元。
為了挽回損失,今年4月貝拉米與中國商人李大健控制的維愛佳(viplus)達成合作協議,后者拿出一個配方系列,改為雙方共同品牌。在展會現場,維愛佳的銷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這一品牌仍屬于維愛佳,但viplus的商標會改小,貝拉米的商標會變大。在業內看來,貝拉米是希望借用維愛佳的配方維持經銷渠道,而維愛佳則希望借貝拉米的名氣增加銷售。
另據現場貝拉米的工作人員介紹,貝拉米仍在排隊注冊,母嬰店可以通過門店展示產品,消費者通過跨境平臺下單購買。另外一家尚未通過注冊的新希望集團的奶粉品牌愛瑞嘉也采用同樣的做法。記者了解到,通過這種方式展示+銷售的模式已經是一種慣用的“擦邊球”打法。
另一方面,2018年底,由于擔憂電子商務法等對跨境購奶粉業務產生一定的影響,一些跨境電商平臺和代購商減少了庫存,導致跨境購奶粉業務整體下滑,但隨著政策靴子落地,平臺和乳企又再度加碼這一渠道。記者了解到,特別是外資品牌,在渠道下沉上還沒有找到太好的辦法,利用跨境購產品的價格優勢,也成為其拓展下線市場的利器。
一位國內奶粉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市場競爭激烈,外資企業也在加快跨境購的投入,預計8~9月就會在數據上有所體現。
以達能為例,在剛剛發布的2019年半年報中,達能的奶粉業務提前一個季度恢復了增長,而原因一方面來自直接渠道的下沉,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間接渠道銷售的增長,跨境購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跨境購奶粉業務的規模正在恢復,在國內奶粉消費的總量中,跨境渠道要占到20%,配方注冊制延緩了奶粉行業去產能的過程,并推動了全球產能的增長,比如在澳新地區就有很多為了注冊制而投資的新廠,未來這些產能需要釋放跨境購也就成了最佳渠道。因此,跨境購未來市場占比會進一步上升,這對于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而言,則更加艱難。(作者: 何天驕 欒立)
(第一財經見習記者陸瑤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