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背景下,以兒童為主要消費對象的“兒童食品”越來越多,即使價格相較同類普通食品更貴,“兒童食品”依然受到家長們的追捧。然而專家指出,“兒童食品”的營養成分與普通成人食品并沒有太大區別,為了迎合兒童口味需求,這些食品反而含有更多食品添加劑,建議消費者選購時多留意產品包裝上的配料表和營養成分標識,做到理性消費。
事實上,關于“兒童食品”的話題,我們已經討論了不少,盡管相關專家學者紛紛給出建議和提醒,但是并不能阻止市場上“兒童食品”的高歌猛進,也不能阻止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兒童食品”的情有獨鐘。而不管是從法律的角度、監管的層面還是行業內部的約定俗成來看,都沒有所謂“兒童食品”的概念,可以說這完全是食品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而“杜撰”出來的一個概念。
既然從法律規定、市場監管等等角度都沒有所謂的“兒童食品”,那么也就意味著對于“兒童食品”的生產標準也是模糊的乃至是空白的。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市場上的各種“兒童食品”,從兒童牛奶到兒童掛面,從兒童醬油到兒童食用鹽,盡管商家的營銷噱頭五花八門,但是消費者仔細看看食品包裝上的配料表、成分表不難發現,其配料和成分與普通的成人食品沒有太大的不同,而最大的不同反而在于食品的外包裝更卡通一些、更小巧一些,看上去像是“兒童專用”的樣子。
有“兒童食品”的生產廠商對此可能會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自己生產銷售的“兒童食品”確實添加了很多成人食品所沒有的物質和元素,或者是調整了各種原料和成分的比例,所以對兒童的身體健康和營養所需更加有益。然而在一些食品領域的專家、學者看來,這些所謂專門為兒童添加的營養物質和元素,極有可能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
比如為了在口感和味道上更加吸引兒童,一些“兒童食品”使用的糖類、香精和其他優化口感的添加劑種類和用量都高于成人食品,長期食用可能加重兒童口味習慣,造成偏食、挑食。還有一些所謂的“兒童食品”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比如前段時間被曝光食品安全問題的衛龍辣條,產品包裝和口味都專門迎合孩子們的口味需求,糖、鹽、味精含量都很高,不利于孩子的生長發育。
消費者之所以愿意付出更多的錢購買“兒童食品”,原因只有兩個:更營養和更安全,而這也是絕大多數“兒童食品”的最大賣點所在。然而現實已經證明,多數“兒童食品”卻是既不營養也不安全,所謂的“更營養和更安全”不過是商家的一種營銷噱頭而已。
從法律和監管的角度來說,首先要明確到底什么才是“兒童食品”,不能像現在這樣,廠家把普通食品換個卡通包裝就成了“兒童食品”;其次是盡快為“兒童食品”制定統一的國家標準,可以參照他國標準,結合中國兒童的體質去制定。有了法定的概念和標準,食品生產企業自然就有規矩可循,市場上的“兒童食品”才可能名副其實。
來源:長沙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