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半滑舌鰨、牙鲆、松江鱸魚、黃姑魚、海蜇、梭魚,這是天津人餐桌上喜歡的海鮮產品,也是農業農村委2019年增殖放流選擇的品種。6月6日,“全國放魚日”當天上午,在濱海新區漢沽中心漁港,40萬尾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半滑舌鰨、牙鲆、松江鱸魚、黃姑魚、海蜇、梭魚幼苗等,被放入渤海灣。到了秋季開海的時候,部分種類就能出現在市民的餐桌上,而且經過近20年的增殖放流,渤海灣魚類可捕量也在逐漸增加。
農業農村委負責人表示,渤海灣位于渤海西部,是我國海洋生物資源發生量的重要發源地,也是魚、蝦、蟹、貝類產卵場、索餌場和育肥場,素有“天然魚池”之稱,在我國漁業水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00年以后,天津農業農村委開始組織成規模的增殖放流,已經堅持近20年了,放流的魚苗數量一直在增加。經過監測,通過此種方式,漁業資源量在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有所提高。截至目前,本市共向渤海灣、大型水庫、市級主要河道,投放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鰱、鳙魚等各類苗種140多億單位,修復渤海生物資源。
在今年的增殖放流中,品種主要是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半滑舌鰨、牙鲆、松江鱸魚、黃姑魚、海蜇、梭魚,其中松江鱸魚是二級保護品種,投放進來主要是為了增加生物多樣性,剩余的品種都是天津人最喜愛的海鮮品類。農業農村委漁業處的工作人員也表示,之所以選擇這些種類的魚苗,就是為了迎合天津人的口味。
從監測的數據來看,6月初投放進大海的中國對蝦幼苗,到了秋季開海的時候,就能達到成熟捕撈的級別,而且當季就能端上天津人的餐桌。
在投放儀式上,養殖場的工作人員特意端來了一盆皮皮蝦幼苗。據農業農村委的工作人員介紹,皮皮蝦的人工繁育,一直是個難題,這是首次人工繁育皮皮蝦幼苗獲得成功,所以特意進行展示。因為天津人對皮皮蝦的喜愛,所以在增值放流的最后,總會遺憾不能投放皮皮蝦幼苗,養殖場的技術人員也是經過了2年多的努力,才成功繁育出來。
從目前來看,這些幼苗已經在珠江成長了,如果再經過一年的觀察和培育,看看能不能達到放流的規格,如果各項都沒有問題,明年增殖放流就能增加皮皮蝦這個品種了。
來源:每日新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